在淄州长山县,小镇青年朱说一脸茫然地呆坐在后山的一块石头上,如同一尊雕像。山间一如往常寂寥无人,很空很静。周围古树参天,一阵秋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有几片飘落到了朱说的头上和肩上,可他似乎没有察觉,依旧是被定住般一动不动。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此刻他正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谁?
并非朱说一时兴起想要钻研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而是因为他刚刚得知一个埋藏了二十年的惊天秘密。今早在家时,朱说的两个兄弟又放着家中做好的饭菜不吃,拿了钱准备去下馆子,生性节俭的朱说忍不住开口劝道:“哥啊,咱爹赚钱不容易,还是省着点用为好。”他的兄长翻了个白眼,冷冷地回敬了朱说一句:“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跟你一个外人有何关系?”
朱说脑中轰的一声,瞬间愣住:“外人?原来我竟不是朱家人?”
往日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难怪朱氏兄弟从不与他亲近,难怪邻里总在背后悄悄议论。朱说之前也偶有困惑,直到今日兄长的一句话,直接击中他心里隐隐不安的那个点。原来真是如此。自己不是朱家的亲生孩子,叫了二十年的“爹”淄州长史朱文翰,自然也不是自己的亲爹。
那么,我是谁呢?这个困惑于自己身世的青年,在山中独自坐了良久。纠结再三后,他决定去问母亲。还好,娘是亲娘。他从母亲口中得知了真相——
朱说本是范家人,祖籍苏州。他的亲爹范墉曾是吴越官员,跟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后,入仕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有一妻陈氏,一妾谢氏,朱说就是范墉和其妾谢氏所生。淳化元年,范墉卒于任所。由于小妾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的,所以很快谢氏母子就被大娘子陈氏扫地出门。谢氏孤苦无依,只好带着刚满两岁的小范,改嫁当时在江南任职的朱文翰。小范改随继父之姓,取名朱说。母子俩在朱家一过便是二十年。
母亲哽咽着道来一切,朱说听得泪流满面,自以为的岁月静好,原来是母亲在负重前行。还有继父朱文翰,这么多年对自己视如己出,供吃供穿供读书,不是亲爹,却胜似亲爹。
朱说暗暗发誓,要用功学习,考取功名。一来报答母亲和继父的养育之恩;二来有朝一日能认祖归宗,用回原本的姓氏,不再受人冷嘲热讽;三来实现自己自年少时便心怀的青云之志。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朱说中进士。随后,他向朝廷递交了言辞恳切的申请书,皇上终于批准他可以归宗复姓,堂堂正正地用回本姓。
至此,他正式更名为范仲淹。
这就是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臣范仲淹,被后世称赞为“北宋第一臣”“北宋第一完人”的范仲淹。然而,在正式成为“范仲淹”之前,他只是一个握着一手烂牌的小镇青年——生父早亡,母亲改嫁;出身普通,家境平平;寄人篱下,受兄弟排挤,拥有一个惨得不能再惨的逆风开局。
(摘自《汴京客》,作者景步航,湖南文艺出版社)
?? 延伸阅读
《汴京客》是青年作家景步航创作的历史人物集,以北宋都城汴京为原点,从历史脉络出发,分别讲述了南唐后主李煜、宋词革新者柳永、一代明臣范仲淹、文坛领袖欧阳修、变法宰相王安石、豪放派词宗苏轼和小令大家晏几道共7人的人物故事,特别聚焦每位大文人低谷期的境遇和应对重压的心态,将一位位优秀古人的精神之光引入当下。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