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洛阳作为当时的文化科技中心,孕育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代表性人物是?蔡伦、?张衡、?马钧、?张仲景、?王叔和、?贾思勰,他们被后世尊为不同行业的圣人。他们的伟大成就,共同奠定了洛阳当时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1 纸印文明书同文
汉魏时期,最重要的发明是文字的改革,包括隶书、楷书、魏碑的发明,形成标准化的中国文字,称汉字。
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东汉定都洛阳后,篆书、隶书并行,但隶书逐渐成为主流文字。汉末的《熹平石经》为隶书,是东汉帝国的一次文字统一。洛阳出土的《东汉肥致碑》《东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均为隶书。善于隶书的蔡邕、师宜官等,都在书法艺术上名垂史册。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魏晋时形成于洛阳,成为官方文字的标准。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的楷书入手,立下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锺繇所书《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帖,皆为手写体由隶变真之例,人称锺繇为楷书的创始人。
北魏迁都洛阳后,出现了魏碑体。魏碑体,又称龙门体,因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1000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
在文字的传播中,革命性的发明是造纸术,它是由蔡伦发明的。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术。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纸祖”“纸神”。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字的普及,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
《熹平石经》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全部刻成后,成为当时读书人心中的经典,人们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这种拓印,就是最早的印刷术。
2 巧思绝世俩木圣
张衡和马钧是东汉、曹魏时期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晋代葛洪《抱朴子》云:“木圣:张衡、马钧是也。”宋代高似孙的《纬略》也说:“张衡、马钧,号‘木圣’。”
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是南阳人,永初五年(公元111年),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被拜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张衡任此职达14年之久,他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他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是世界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早于世界科技发展约1800年。
他发明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还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和独飞木雕。指南车利用了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车的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计里鼓车是用来计算里程的机械,与指南车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齿轮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独飞木雕,这是一种内有机械的飞行器。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马钧,曹魏扶风(今陕西兴平)人,任曹魏博士、给事中。他特别认真地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发明创造颇多。
他改进了织绫机,把原来“五十综者五十蹑”和“六十综者六十蹑”的旧机,统一改造成十二蹑,大大简化了织机构造,降低了其操作难度,效率可提高四五倍。同时,其织出的绫,图案自然优美,质量也提高许多,深受人们的欢迎。
他改进了翻车,其最大特点是能将低处水抽至高处,大大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他成功复制了指南车,还发明了“发石车”。
马钧的诸多发明创造,体现了他在机械制造方面的非凡才能。晋代学者傅玄说马钧是当时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南朝裴松之赞扬他“巧思绝世”。
3 医圣脉祖济世长
张仲景,南阳人,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当时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潜心研究伤寒症的诊治,决心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他行医游历各地,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颇有影响力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名师出高徒,张仲景的嫡传弟子是王叔和。王叔和,汉末出生在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自幼跟随张仲景学医,成为魏晋著名的医学家。
王叔和在32岁时,担任曹魏的太医令。他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脉经》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的一门科学。王叔和被后世尊为“脉祖”“脉圣”。
王叔和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将其分为两部书,即《伤寒论》《金匮要略》。正是由于他的整理和完善,使《伤寒杂病论》流传于后世。
宋代林亿论王叔和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王叔和之力也。”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清代徐大椿亦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此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对饮食养生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4 农圣要术泽千秋
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他被后世尊为“农圣”。
贾思勰建立了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
贾思勰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提出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
中国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以及酒、酱、醋等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的,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该书首先叙述了用豆做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在烹调方面,提出了尚本味、兼南北、重调和,这也是洛阳菜的基本特点。
《齐民要术》还提出了系统的农学思想。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表示要多种经营。贾思勰提出要重视生产成本,要有经济核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