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高冷古籍,在互动中破圈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07版: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古籍修复师为学生们展示古籍装订技艺 (新华社发)

近年来,逛书店的人多了起来。不只是新书,古旧书的销售市场较往日也更为活跃。

长期以来,通过影印和整理出版等方式,善本珍椠得以化身千百,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赓续弘扬。除此,古旧书交易及新近出现的古籍修复直播、游戏等形式,也让这些承载文明记忆的典籍走出“高阁”,以越发鲜活多样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为更多人熟知和亲近。

古籍书店“重启” 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上海福州路上,一家经营了近70年的老店——上海古籍书店,在经历了一年多的闭店升级改造后日前重新开张。这家老店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的专业古籍书店,曾服务过茅盾、周谷城等老一辈文坛和学界泰斗,也是上海古旧书爱好者的“心头好”。

重新开张的书店,给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一楼是文化普及类经典,二楼是学术书籍,最有人气的当数三楼,其中既有按经、史、子、集分类陈列旧版线装书的“博古斋”,又有汇集4000余种特价书和23000余种旧书的“淘书乐园”,让读者流连忘返。书店四楼设有“古籍小剧场”,重新开张的第一天,就上演了根据《大唐狄公案》改编的儿童剧《探案学院之除夕疑案》,吸引了年轻读者与孩童的目光。

在全国多地,经由空间重塑与业态创新,曾带着“高冷”气质的古籍书店正慢慢变为可逛、可玩、可深度参与的文化新现场。

位于南京太平南路的“古籍书店”,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闭店升级改造。这家书店始建于1936年,在80多年的经营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傅抱石、武中奇、亚明等书画名家,都曾是书店的常客。

“闭店之前,书店一楼经营文史书籍、字帖和艺术书籍,兼营文房四宝。二楼是古籍、线装书、民国旧平装、碑帖拓本区域,还提供上门回收服务。这些经营项目,我们都会保留下来。”南京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王星说,为了开拓新客源,该店还将重点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区和文创消费区,“目前,我们正通过网络征集相关产品的名字,了解年轻人的喜好”。

古旧书市渐热 各地书展添新韵

如果说古籍书店是书迷们的“固定据点”,那么古旧书市则像“流动窗口”,让古籍从专业领域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可参与、可触摸、可分享的文化财富。

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书博会”)上,“旧书新知”特展区域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这个由孔夫子旧书网联合全国多家古旧书店与文创机构打造的区域,为读者带去了万种古旧书刊、名家签名书、特装书、普通旧书与丰富的文创产品。

“为了契合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精心挑选了杜甫、苏轼的文集,如明嘉靖年间明易山人校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明崇祯年间闽县董氏家刻本《眉山苏氏三大家文选》,以及明清时期的《华阳国志》《蜀碧》等地方文献,还有巴金、马识途等文人的信札。”孔夫子旧书网总经理孙雨田说,“旧书新知”特展区域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

在书展上开设专门的古旧书展销区域,书博会并不是首创。近年来,北京书市曾多次举办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简称“年会”),邀请来自天津、上海、苏州、山西等地的古旧书店为读者提供服务。

中国书店是年会承办方之一,其下辖琉璃厂店经理刘易臣曾表示,相较于从书展获得销售收入,业界更希望看到古旧书走出收藏界的小圈子,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更多热爱读书的人。

在刘易臣看来,即便不是珍稀古籍,近百年来诞生的现当代出版物,也有它们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2025年北京书市“文韵旧藏——旧书里的文学经典”专题展览展出的书籍为例,将《呐喊》《家》《春》《秋》等经典连缀起来,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的百余年的历程。

书展是人流量集中、展示古旧书文化的良好窗口,专门的古旧书市对相关文化的宣介作用,也不可忽视。近年来,北京在报国寺重启古旧书市场,上海在苏州河岸恢复樱花谷旧书市集,天津在海河之滨举办旧书市集,都吸引了市民积极参与。此外,北京潘家园古旧书博览会近几年的交易额,稳定在千万元左右。

古籍修复“触网” 技艺在互动中传扬

从业17年,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已修复了上千册古籍,涵盖经、史、子、集各种类型,年代则涵盖了宋、元、明、清。

2018年前后,廉成春开始接触短视频,尝试发布古籍修复视频。一年多后,她开始定期更新,并开设古籍修复直播。一条展现如何修复家谱的短视频,曾让廉成春获得了1672.2万次的播放量,点赞超34万。今年7月,她进行了8场直播。

“热闹”过后,廉成春开始思考直播古籍修复的意义:“从事古籍修复行业的人本来就不多,相较于咱们国家5000万册古籍的存量,做这门手艺的人还是太少了。向大家展示和传播这项技艺,是我们从业者应该做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抖音平台已有上百位与古籍修复相关的用户,B站也有活跃的古籍修复内容创作者在不断更新节目,节目播放量在十几万至几百万之间。古籍修复“触网”,让传统技艺走出小圈子,有了“破圈”的可能。

如果说视频和直播还停留在“观看”层面,那么古籍修复游戏,则让网友们过了一把“动手”的瘾。8月2日,“古籍修复师”App在安卓平台全面上线。

“古籍修复师”是一款轻量化的休闲解谜游戏,玩家能通过点击、拖拽等简单操作,了解古籍修复所有流程和各流程所需要的工具。每通一次关,就能解锁一本古籍,相关图片和知识由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书店提供。截至2025年7月,“古籍修复师”小程序累计用户超1.6万人,其中18至40岁的青年用户占比超80%。

“这个规模还无法和用户上百万的大型游戏比较,但是它毕竟是国内第一款古籍修复游戏,有独特的意义。相关单位已尝试将它嵌入大型游戏中,作为任务的一环。期待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技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服务拓展部副主任王晨敏说。

(据《光明日报》 作者: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