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正读张岱的《陶庵梦忆》,便收到绍兴老战友的邀请。张岱就是山阴(今绍兴)人,生于400多年前,写了不少关于华东自然风物和风俗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绍兴。那么,古今绍兴是个什么样子?终归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丰厚。越王勾践,留下卧薪尝胆、投醪劳师等成语典故;文化泰斗鲁迅大先生在山阴故道上,留下了脚印和漫无边际的思想……大禹、范蠡、王羲之、陆游、王阳明、蔡元培、竺可桢、秋瑾,一串串闪耀着光芒的名字,使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意。于是就对自己很不满意,在杭城服役十余年,竟然没有寻访过与杭城相邻的绍兴。
《陶庵梦忆》有隐隐的悲也有趣,《庞公池》篇里,张岱卧舟中看月,听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我亦在晃动着的卧铺车上,似梦非梦,几十年未见的老战友的面孔在眼前清晰。
一别军营数十年,沟壑拂面银丝悬。执手相望觅旧貌,唯有双眸行远帆。绍兴战友张尧仁,鼻梁挺直,精神,头发稍疏,讷于言而敏于行,记性特好,45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许多战友家的情况。他把聚会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品绍兴臭豆腐花雕酒;临鉴湖,思古风,乘乌篷,穿“鲁镇”;在安昌枕河的“师爷陈列馆”,领略绍兴的另一类文化;柯桥兰亭的修竹曲水,是王羲之笔下的骄傲;沈园幽,雨突降,一曲《钗头凤》声情并茂地诵读,爱情故事逾千古;鲁迅故居,列队许久才能进入,人从众,皆景仰“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还是觉得不满足。杭城来的王兄和苗大姐对我说,你千里迢迢来一次,怎么着得去老城寻一寻名士的故居,在曲巷里感受一下千年越台风韵。不再午休。他们带着我,顶着正午灼灼阳光和湿闷天候,过小河,沿萧山街西行百米,北拐笔飞弄,走两米宽石板铺就的巷,寻到13号,便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故居。
故居大门朝东,进去则是南北排列的院落,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即便是中午,来此寻访的人依然不少。蔡元培从小读书甚多,5岁就入私塾,好读书,夏天时,为避免蚊虫叮咬,就把双脚各放进空酒坛里读书。蔡元培先生自己说,一生中“除大病或其他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的”。如此扎实的学养基础,使他17岁取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授翰林院编修,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先生思想进步,破封建思想禁锢,吸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学者任教,使北大从一所旧式学堂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评价说:“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先生其贡献其品德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恰如其分。
来回奔波,苗大姐背上汗衫湿透了,发梢也滴着汗,但是她说,前面还有王羲之故居,还有周恩来总理的祖居。一处处跑下来,一会儿是阳光,一会儿是突如其来的大雨,汗水雨水交融。
返程的早晨,王兄和苗大姐又陪着我,在早餐前的个把小时,寻到了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处在解放北路的路中间,修路的时候,纪念碑未动,路中间突出了一块,上下车道从两边绕走。秋瑾提倡妇女解放,积极参加推翻清朝的斗争,后英勇就义。民国时期修建的秋瑾烈士纪念碑,中西合璧的式样,碑高约7米,水泥的颜色有些灰暗,年代感颇深。碑面朝西,对着她就义处——古轩亭口,蔡元培、于右任分别撰写、书写碑记,碑身有张静江题写的“秋瑾烈士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路东,挺立着秋瑾烈士汉白玉雕像,和嵌着孙中山题写的“巾帼英雄”大字的大墙。
清晨,行人稀疏,偶有车辆驶过。不远处,跑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是如我们一样的游客还是居民,不得而知。她选择好角度,举起手机拍摄秋瑾烈士纪念碑,很是虔诚和认真。如果她发在朋友圈和公众号上,我寻到的话,也会点个赞推荐一下。
绍兴用一条南北地铁线,与杭州市的地铁网连接起来,无形中便融入了繁华的当下。绍兴人自得地说,柯桥的布和诸暨的珍珠闻名世界;嵊州的领带绑在了华尔街大佬和特朗普的脖子上;至于现代的芯片厂,装扮了华为手机摄像头、大疆无人机的眼睛;碳纤维黑科技,拿来做钓鱼竿,能把潜艇都给吊起来。这样一座小城,却有着面对华山武当的气魄,号称“赚钱秒杀宁波,科技不输杭州,做生意对标温州”。
告别绍兴,脑子总在复盘。无论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是现在的厚积薄发,绍兴,都是值得骄傲的地方。幽远的天空群星闪烁,映照着绍兴,鉴湖越台名士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