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 作者:杨义先 钮心忻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义先、钮心忻夫妇共同撰写的《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面世了。两位躬耕通信领域多年的科学家、科普“达人”,从甲骨文讲到6G通信,再到量子通信和意念通信,文风一如既往生动风趣,令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
通信的本质是什么?书中跨越古今的近百个通信故事,都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在作者看来,现有通信史著作往往因为忽略通信三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的本质,而忽视了许多隐藏在历史事件里的关键节点。比如秦统一六国后,实施的几乎所有政策,目的都包括提高通信效率。书同文,相当于通信传输统一编码,使各地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否则就算是一封极其重要的信,也会让千里之外的朋友不知所云。车同轨,无异于信息通道标准化建设,让路与车彼此协调,车能在路上无障碍行驶。此外,无论是统一货币、度量衡,还是井田制度、户籍制度,都客观上减小了通信阻力,加强了信息管理和流通。
除了解析本质,书中重点对通信的完整原意作了“澄清”。“通信”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沟通,其主要手段是各种信息交流;二是交通,其主要手段是各种运输工具。
本书还借助易于理解的案例和故事,拆解五花八门的通信载体,增强读者对通信技术的感性认知。载体既可以是物质的,如信纸、岩石、青铜器;也可以是能量的,如声波、光波和电磁波;还可以是符号的,如文字、图画、密码;甚至可以是载体的载体,比如快马运送的信件或电波传送的密码。梳理完既有通信载体,作者还尝试描绘未来通信的若干奇妙形式。基于脑机接口的意念通信、基于卫星网络的空天通信、基于元宇宙的虚拟通信、量子密钥通信……虽然这些科幻味十足的技术还没走进千家万户,但书中的介绍,足以让人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
(据《人民日报》 作者:李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