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永不干涸的那瓶水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07版: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活力地球》 作者:陈颙 张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地动山摇。那是我第一次直面地震的残酷——8000余人丧生,近4万人受伤,废墟之上弥漫着无助与悲痛,惨烈景象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被派往震区,从此与地震科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那时,我常常想:地震为何如此难以预测?它既是毁灭文明的凶手,又是打开地球内部奥秘的钥匙。正如地震学家伽利津所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这盏灯发出的光虽然微弱,却让我看到了探索的方向——用地震波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如今,“水泡震源”和“甲烷爆轰”技术已成为探测地下结构的“明灯”。它们不仅安全、环保、高效,还可作为高精度浅层地下空间勘探开发中的“小明灯”,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场地评估、地震活动带调查、深部找矿等。通过大灯配小灯,就可开展多尺度、多精度地下结构探测,从而在祖国大地上实现“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灯”。

我常想:科学家的梦,需以好奇为燃料,以毅力为基石。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真理的阶梯。或许就像地震波——微弱却绵延,终能穿透重重阻碍,照亮未知的深渊。

人好比瓶子,知识如水,而好奇心是永不干涸的泉眼。有人自诩“满瓶”,却固步自封;有人甘为“半瓶”,始终虚怀若谷。瓶子的大小意味着一个人的境界,随着一个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越深入,他的境界就越来越高,这个瓶子也就越来越大,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满瓶子,可能是他的瓶子太小了。那么如何让瓶子不断变大?我的经验就是:要多交朋友,多与人合作。

如今,学科越分越细,但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交叉处,每一次跨界合作,都可以让瓶子扩容几分。比如,人工震源研究涉及地震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等众多单位开展了紧密协作,在新疆呼图壁和长江试验中,地方政府提供后勤支持,工程师自制浮台,工人焊接储气罐,连当地渔民都主动协助搬运设备。这种“人民科学”实践和跨领域的智慧碰撞,让“不可能”化为“可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重大突破从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普书也是我的“好朋友”,它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各种知识,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所以,近些年身体力行,我也写了一本关于人地关系的科普书《活力地球》,以示我对科普事业的尊重与感谢。这本书还获得了文津图书奖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等荣誉。

我常对年轻科研者说:半瓶水不可耻,可耻的是自满,科学家的境界在于永葆“空杯心态”。瓶中的水或许永远无法装满,但正是这份“未满”,会一直驱动我们不断前行。

(据人民网 作者:陈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