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
《鲜活的土壤》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愿意俯下身去进行科普创作,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于科普图书的撰写、科普活动的组织,在社交媒体上、视频网站上呼声很高的科普资源正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转化为出版物,送到读者手中……那么,精品科普图书怎么做到专业又吸睛?
“大家”写给大家看
“科普不是小儿科,科普里有大学问!”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追忆当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对自己的教诲时感慨道,“科普专家要向公众做科普教育工作,要做科普讲座,要能说会道,还要能深入浅出写科普文章,所以必须是个科普作家。”
为了从源头上确保图书质量,很多出版单位倾向于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执笔。“苏科社倡导‘大家写小书’,将专业领域前沿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科普故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介绍说,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撰写的倾心力作《化石密语》《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等撰写的《鲜活的土壤》,以及由众多科学大家撰写的“青鸟新知”人文科普丛书等,“这些大家的作品既具有权威性,又有来自科研的第一手资料,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科学大家的科普魅力,受到科普爱好者的充分认可和欢迎”。
《孟兆祯园林三书》同样体现了“大家写小书”的风采。作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第一代学人,孟兆祯是著名的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该书凝结了孟兆祯院士多年经验,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之作。”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忠波表示,从学术贡献层面看,《孟兆祯园林三书》用当代方法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和园林文化核心逻辑,解决了对古代园林理论从“懂”到“用”的关键问题,“作为一部典型的‘大家小书’,《孟兆祯园林三书》是真正的学术大家写给读者大众的科普读物”。
好设计让科学知识变“美”
高质量的精品科普图书也要有精致的“品相”。很多出版单位都在追求把优质科普打造成内容价值高、视觉冲击力强、装帧设计美的高品质图书。
《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的植物景观油画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郝守刚教授以一己之力通过这本书打通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俊来感慨道,“这是以科学家的严谨精神来进行艺术创作,将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感性完美地融入每一幅画作之中,非常震撼。”
“苏科社在选题策划和装帧设计上注重读者阅读感受,突出纸质书特有优势。”傅梅表示,一方面,注重内容呈现形式的精美,如将优美的科学画与知识性的文字相结合,使得这些科普图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内容价值,也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如《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等;另一方面,注重装帧设计形式的精美,采用高清图片加巧思创意的拉页和插页、特殊质感的纸张等,与内容浑然一体,如《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60万米高空看中国》等。
对此,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辑刘凯也非常认同。他说:“做好设计,可以使一本书能够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直接跳入读者视线之内;同时,精巧的装帧设计本身也会传递温度,增添内容的价值感,让读者爱不释手。”该社出版的《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有思考、有温度,也终将帮助每个翻开它的人读懂生命与希望。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