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丝瓜架下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07版:洛浦       上一篇    下一篇

窗外的丝瓜,钟摆似的摇头晃脑,像是在喊我起床。小家伙长得真快,前几天,还只有小拇指大小,吊着一朵大黄花,像个小鼓槌,这才几天,已有酒盅粗细,像个小棒槌了。

我喜欢丝瓜,因为那是咱老百姓的瓜。当年我住在老城,离鼓楼不远。小院当中,就有一架丝瓜,郁郁葱葱,如绿顶的棚子。几户人家,引出几根铁丝,钉在房檐下,像须一样细细的绿藤,拖着绿叶很快就登门造访了,贴着墙,任意挥洒着绿色。很快,绿藤下就滴溜着大大小小的丝瓜。俯瞰小院,绿色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罩住小院,给小院一片清凉。丝瓜架下,星星点点,是金黄的花;大大小小,是垂着的瓜。夕阳西下,小院人聊天、下棋、打扑克都在这里,尤其是当王老师那悠悠扬扬的笛声响起,飘飘悠悠飞向鼓楼,夕阳、鼓楼、小院、丝瓜架下的人,就成了一幅民俗风味浓郁的消夏图。

小院的第一台电视,是王老师买的,9吋黑白的。吃过晚饭,他就将电视摆在丝瓜架下,绿棚,也就成了露天影院。信号不好,孩子们乱喊叫,大人就得用手扶着天线,等待信号转强。

丝瓜顽皮,要成才,也得好好教育。有的丝瓜弯着长,这就得吊瓜:用细绳绑住瓜蒂一头,下面吊个小石子,或一包土什么的,让它负重前行,这样才能长得顺溜。逢这时,院里有人搬板凳,有人绑瓜,有人递剪子,有人做土包,大家齐动手。瓜下坠着一个小石子,或者一个小土包,就有了另一番景象。有人,就会莫名地去催孩子写作业。

丝瓜一旦成才,终身有用。其嫩时,小院家家都做丝瓜。有单炒的,有配肉的,有配豆腐的,有配鸡蛋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逢这时,在丝瓜架下相互品尝、切磋技艺,那是常有的事,其乐融融。那些调皮的,跑得很远的,我们并不搭理它,任它们或趴在墙头上窥视,或吊在高高的房檐下晃荡,待到秋风起,那都是刷锅的好材料。

丝瓜自出现,就是咱老百姓的好朋友。《本草纲目》载:“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再看看丝瓜的歇后语:丝瓜筋打家婆——装腔作势,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架上的丝瓜——越老越空……丝瓜,谐音“思挂”,寓意思念、牵挂;又属葫芦科,也有福禄的寓意。它不仅是民俗的写意,也是老百姓的一个吉祥物。

在文人笔下,丝瓜也是少不了的。宋代诗人赵梅隐的《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有意思的是,那时若小院里哪个小伙去谈恋爱,就有人调侃他:好好用丝瓜瓤子把脸搓搓,早点儿请喝喜酒。这是不是“刚偎人面染脂香”,与古人有点暗合?

风,推着丝瓜,悠悠地晃,像个老朋友,勾起我一连串的回忆。岁月如歌,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如今,我住在小高层上,还是喜欢种丝瓜,用泡沫箱种了几箱,绿叶贴墙而布,丝瓜像窗户的流苏,又扮出当年的模样,让我不胜感慨。鼓楼,还是那个鼓楼,小院,已不是那个小院了,变成了风光如画的洛邑古城。我每每路过鼓楼,就情不自禁想起那小院,那丝瓜,那悠悠扬扬的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