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个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有戏。
我是看着戏长大的。家中兄弟姊妹五个,我最小,母亲去哪儿都带着我。母亲特别爱看戏,我也就像母亲一样喜欢上了看戏。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看戏的情景。
“想看戏不想?”母亲问道。
“不想。”七八岁的我不假思索地说。
“真不想看?”
“妈,你是不是想看戏?”
“是呀,这是一部新戏,我还没看过呢。”
那时候,孟津县剧院两三个月换一部戏。母亲每次去赶集,几乎都要拐到剧院门口,哪怕看一眼海报也是一种满足。母亲不认字,但看海报,就能够大致了解戏里演的是什么。那时候农村有说书的,姥姥、姥爷讲的各种故事,都构成了母亲脑海中的戏剧形象。
“你要不想看,咱就回去。”母亲又说道。
“那咱看吧。”我不忍心母亲失望。
“戏演的时间可长了,你能坐住不能?”母亲担心地问道。
“嗯。”我嘴里答应,但有点儿言不由衷。
万万没想到,一个多小时,我还真的坐住了,端端正正,一言不发,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你真乖,了不起。”走出剧院,母亲喜出望外地表扬我。
其实,刚开始看戏时,我确实看不懂,听不懂。小学三年级以后,慢慢地看得似懂非懂,后来越来越懂,也就开始爱看戏了。
刚开始完全是外行看热闹,听锣声锵锵,唱腔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押韵流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渐渐地,就觉得经典剧目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瑰宝,看着让人舒服,满满的都是正能量,颇有教化意义。杨门女将忠君爱国,让人敬佩。七品芝麻官机智诙谐,与权贵斗智斗勇,尤其是那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发人深省。特别喜欢看《卷席筒》,海连池塑造的小苍娃,善良憨厚,幽默正义,让人特别感动,我第一次因为看戏掉下了眼泪。
到武汉上大学以后,我看了不少好莱坞大片:《罗马假日》《魂断蓝桥》《廊桥遗梦》,总是沉浸其中。看电影,看戏剧,我都准备好手绢。毕竟,用手背擦眼泪,太斯文扫地了。
爱屋及乌,我也喜欢演戏。大学时,除了上课和泡图书馆,业余时间也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我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但有时候也参加一些表演活动,扮演一些好玩的角色,一位很有文艺范儿的同学竟然夸赞我很有表演天赋。不管有没有潜质,每一次表演,我都很尽力,很投入,甚至忘了自己本来是谁,心中只有剧中的角色,于是获得了不少掌声。
“三次教堂钟声,每次都代表什么意思呢?”大学四年级时,美丽时尚的英语老师读完一长篇英语课文,微笑着提问。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
“第一次,是暗示。第二次,是高潮。第三次,是悲哀的落幕。”年轻气盛的我大脑飞快地运转,心里有了答案,就迫不及待举起了手。
“建龙同学说得很对。每一次钟声所表达的意思,都说得十分准确。”老师喜出望外。想起来,人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儿,读过的书,都没有浪费啊。这大概与我高中的时候读了不少名著不无关系。看书如看戏,那时候不知掉过多少眼泪,擦眼泪或者用衣角,或者用纸,或者就干脆用手背。到上了大学,才有了用手绢的习惯。或许正因为看的书比较多,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比较透彻,才比较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吧。
生活就是一出戏。天伦之乐,最为温暖,令人向往。最见不得夫妻失和,兄弟相残,父子成仇。《墙头记》里,家庭失和,日渐衰败,令人唏嘘不已。千古以来,人们为破解家庭不睦这个难题可谓绞尽脑汁。用什么样的办法方能避免这类人间悲剧呢?妙方不外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应该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父母走得正,行得端,子孙才可能上行下效,一代更比一代强。
人生如戏,但绝对不可以把人生当作儿戏,更不能游戏人生,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爱、用真诚、用汗水去浇灌事业,对待家庭,对待所有此生遇到的人,付出真心,方才无憾。认真地度过人生,认真地演好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回头一看,应该会少了很多悔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