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中国古典诗歌凝聚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追求。当下,仿写古诗兴起,时代新咏使古典诗歌以轻盈姿态走近万千民众,重获新生。
唐代以来,诗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两大类。今体诗即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范。押韵,是格律诗最为突出的特色。当代人仿写古诗,在做到押韵的同时,又要巧妙运用格律,使之更好地辅助表情达意,做到格式与内容的统一。本文将以格律诗为例,详细讲述当代人仿写古诗应该遵循的格律规范,以及格律在表达诗意方面的作用。
遵循格律规则力求押韵
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分为七绝和五绝;排律又称长律,一般指五言,是律诗的延长。当代人仿写古诗,不仅要注重格律诗的格式,更要注重格律诗的韵律、平仄、对仗。
■遵循格律诗的诗韵规则
在用韵方面,格律诗采用平水韵,共106韵,创作讲究一韵到底。如当代诗人藏新强的诗作《寄语高考学子》:
书海遨游又一程(八庚),征帆莫只系功名(八庚)。
劝君且向潮头立,收拾山河荡不平(八庚)。
但是,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也可以用临韵。然而,如果格律诗在除首句外的其他地方用临韵,则称作“出韵”。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旧体诗作《夜饮青衣江》中运用到了“出韵”:
月笼廊桥灯火稀(五微),一街烧烤列长堤(八齐)。
嘉祥豪客金樽满,碧水低洄似青衣(五微)。
■遵循格律诗的平仄
当代人仿写古诗,应该按照格律诗的平仄格式进行创作,以保证诗作的朗朗上口。
格律诗中五言律诗的平仄共有四种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式错综变化、组合,形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和首句平起平收式,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分类相同。
七言律诗也有四个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四种句型也变化出四种平仄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和首句仄起仄收式。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分类相同。例如,当代著名旧体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曾少立诗作《砂肺》:
隆洞阴森隐大山,生门死路复盘盘。
夜中人哭狐碧和,地底风来草木寒。
一片荒坟走兄友,两襟肺血惜针丸。
尾砂坝下澜湍水,木斗灯残与景残。
其平仄格式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由此可见,此诗为平起平收式。其中,“隆洞阴森隐大山”“夜中人哭狐碧和”“一片荒坟走兄友,两襟肺血惜针丸”四句不符合七言律诗的四个平仄句型。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口诀,可以发现,“隆洞阴森隐大山”实则是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首字改为平声,且第五字仍为仄声,所以该句仍属于正格。“夜中人哭狐碧和”一句属于仄平脚,第五字为平声,为仄平脚的变格情况。“一片荒坟走兄友”一句为平仄脚,第五字为仄声,所以是平仄脚的变格情况。但是在此句的对句“两襟肺血惜针丸”中,第五字是一个平声字,诗人在此救了上句的小拗。“两襟肺血惜针丸”一句为平平脚,第五字为平声,是极罕见的例外。
再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所作五言绝句《南山梦》:
指间存软腻,额上有余温。
一梦隔千里,问卿能是真?
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其中,“指间存软腻”为仄仄脚,实则是“平平平仄仄”句型中首字改为仄声,但由于第三字“存”是一个平声字,可作为补偿,所以就没有毛病了,这里作者用了孤平拗救的方法。同理还有“问卿能是真”一句也用了孤平拗救的方法。另外,“额上有余温”为平平脚,实则是“仄仄仄平平”句型中首字改成平声,但第三字“有”是仄声,所以符合原则。“一梦隔千里”为平仄脚,实则是“仄仄平平仄”句型中的首字改为平声,第三字“隔”是平声,所以此句为正格。
■遵循格律诗的对仗
当代人仿写古诗,应该注重对仗工整,对偶精致。
格律诗的对仗,即出句和对句的词义对偶,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或是特殊对仗: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也可以扩展到首联。也有只用在颈联的情况,但比较罕见。绝句可以不对仗,若对仗,只用在首领,极少有首尾两联都对仗的情况。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所作格律诗《车行黑龙江》:
万里平川不见山,远山隐隐亘天边。
天边巨浪云如海,云底游龙风似癫。
风扫莽原肥绿草,草摇倩影化青烟。
烟霞岂必蓬莱境,任境随心即是仙。
此诗中,颔联和颈联均对仗工整。颔联“天边巨浪云如海,云底游龙风似癫”中,“天边”对“云底”,属于方位对;“巨浪”对“游龙”,是名词对名词;“云如海”对“风似癫”,是两个比喻相对。颈联“风扫莽原肥绿草,草摇倩影化青烟”中,“风”对“草”,是名词对名词;“扫”对“摇”,是动词对动词;“莽原”对“倩影”,是名词对名词;“肥”形容词动用,与“化”对应,是动词对动词;“绿草”对“青烟”,是名词对名词。
运用格律巧妙表情达意
诗词格律不单单是对诗歌韵律、平仄、对仗方面的规范,也可以成为辅助表情达意的工具,使诗歌的语义更加明晰。例如,唐代李商隐的名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首联中,“思”字本身的读音共有三种:在现代汉语中,“思”有si(一声)和sai(一声)两种读音;在古代汉语中,“思”还可以读成si(四声)。如果按照现代汉语中的读音,将“思”读作一声,那么“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就犯了“三平调”的大忌。所以,“思”应该依照古代汉语的读音,读作第四声。据《汉典》中关于“思”字的音韵方言的介绍可知,“思”在中原音韵中读作第四声,有“心情”的意思,所以 “一弦一柱思华年”是“为美好年华消逝而心怀伤感”的意思。
但熟习格律,并非对诗歌创作的禁锢,而是在规范框架里自由创作的保障。正如孔庆东语:“我认为写作旧体诗词,识得格律而运思成篇,属于入门;能够不违格律而独造诗语,才可称为创作;待到自由驾驭格律乃至突破格律而独造诗境,方可算得佳作;佳作成林,令人喜读乐诵,则为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