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徜徉于大明渠畔,看那渠水依然潺潺流淌,时光便在这粼粼波光中倒流。初中那两年,是我求学岁月最明亮、最丰盈的章节。
校园北门百步之遥,引来洛水的大明渠蜿蜒如带。曙光初度,渠水泛着碎银般的光泽,绕过村庄,汩汩东去。那年春日,我雀跃地踏入这座素朴的校园,满目尽是新鲜:陌生的同窗、青草味的风、紫云轻坠的泡桐。每日往返于村落巷陌,我如离巢的燕子,轻盈地丈量着这方新天地。
幼时便常听兄姊提及刘阳成老师,言其治学极严,几近苛刻。读过私塾的父亲语重心长:“能遇严师,是学子之幸,亦是家门之福。”彼时的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先生,既怀好奇,亦生几分怯意。
光阴似渠水东流。及至初二,命运将我送至刘老师门下。他身兼班主任与语文教学。初见其人,果然如传闻般不苟言笑,眉宇间凝着深思,步履沉稳,自有不愠自威的气度。
然而,当他踏上讲台,便似换了个人。授课时神采飞扬,眉梢眼角洋溢着对学生的温煦与赤忱,那专注而灼热的目光,仿佛燃着不熄的火焰,将每节课都锻造成思想的盛宴。严厉之下那颗滚烫的育人之心,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我,心中更是盈满欢喜——父亲所言不虚,我何其有幸,得遇这样一位严慈相济的良师。
刘老师的课堂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他的眼睛如渠水般清澈,总能照见学子心底潜藏的微光。当发现我和另一位同学语文学习渐入佳境时,他便做出了令全班哗然的决定——让我们仿照老师模样备课讲课,登台锻炼。我的习作频频被选作范文在课堂讲评,更屡屡登上“学习园地”展示。刘老师将我们几人的文章精心装帧,封面标题之下,名字之前,郑重地冠以“作者”二字。那份沉甸甸的鞭策与厚爱,让我们更加努力。
刘老师作为班主任,不仅注重语文教学,更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初一时,数学老师曾与我有过误会,升入初二后,这位老师仍任教数学,我难免带着情绪听课,数学成绩平平,被刘老师敏锐察觉。
恰逢数学老师因病在家休养。平整操场的劳动课上,刘老师安排我与另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前去探望。他带我俩到办公室,展开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好的慰问信,边示范边仔细叮嘱:务必找到十几里外的老师家,见面后端正敬礼,一人展开纸张,一人高声诵读……
我俩沿大明渠一路向东跋涉,终于在绿树掩映的院落中见到了休养中的老师。我们按刘老师所嘱,行礼、展纸、诵读……老师与家人惊喜不已,端茶递水,询问班级近况。谈笑间,曾经的隔膜瞬间消融。
自那以后,我重拾对数学的热情,成绩稳步攀升。那年学校公布期中、期末各科考试成绩,我均荣登年级榜首。后来我才懂得,探望数学老师的安排里,蕴含着刘老师化解心结、育人育德的良苦用心。
刘老师的育人智慧,就像大明渠的水,有着滋养生命的力量。他秉持“立人先立德”的教育理念,既严格要求学业,更重视品格的塑造。每周的班会上,他都用古今贤哲的故事,浇灌我们的心田。教室后墙上他挥毫写下“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班训,为我们指明了人生方向,构筑起精神世界的基石。
岁月悠悠。如今,原校舍已迁,大明渠依然。历经岁月淘洗,渠水潺湲如昔,波光潋滟,呈现出亘古不变的灵动之姿。它映衬着故乡新貌,沉淀着过往旧影,滋养着美好记忆……刘老师虽离世多年,但他的谆谆教诲,宛若绵延不息的渠水,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