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从《一弗造像记》看北魏民族大融合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07版:人文河洛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弗造像记》拓本 《一弗造像记》石刻 扫码阅读本栏目已刊发文章

《一弗造像记》中的“一弗”多为“乙弗”别称,是鲜卑族姓氏之一,相近的鲜卑族复姓还有黜弗、铁弗和燕弗等,北魏初期这些姓氏主要分布在代北地区,即当今之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中部北方民族活跃的区域。公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了著名的汉化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要求鲜卑贵族将本民族的多音节复姓改为汉式的单字,“一弗”“乙弗”等复姓逐步改为单字“弗”姓。之后,鲜卑族“一弗”姓氏在官方层面和主流社会中逐渐消亡,并融入了“弗”氏等单字汉姓之中。“弗”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据载有一支源于夏朝的大禹后裔,以“弗”为姓氏,春秋时期的鲁惠公本名姬弗皇,在《史记》等古籍中也被记录为“弗皇”或“弗生”,西汉时期人物“弗砻”被收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因“弗”姓人数比较少,《中国姓氏大词典》已将“弗”氏列为稀有姓氏。

龙门石窟《一弗造像记》全称为《步辇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中尺幅较小者,刊刻于古阳洞之北壁,题记部分高11厘米,宽31厘米。题记原石有阴线刻界格,通篇10行,满行3字。《一弗造像记》是鲜卑族女子一弗氏为亡夫步辇郎张元祖祈福造像所刻。“步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人力抬行交通工具,多为帝王、后妃或高级贵族在宫廷、苑囿或短途出行时使用的代步工具,“步辇”没有车轮,由人力肩扛或手抬而行,早在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中,即有“乘茵步辇,惟所息宴”之描述,描绘皇室成员在宫苑中的代步方式。三国时期曹丕的《校猎赋》中亦有“步辇西园,还坐玉堂”的表述。古代步辇的造型,至今可在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画《步辇图》中看到。北魏时期的“步辇郎”是管理帝王出行所用车、轿的官员。或因其地位相对较低等原因,造像龛尺寸较小,雕凿一坐佛居中,面相长圆,穿袒露右肩式袈裟,施禅定印,左右各有一菩萨立于莲花之上。造像龛下方题记,仅三十字而已。全文如下:

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

《一弗造像记》虽篇幅简短,文字甚少,然已蕴含“龙门体”书法之精华,康有为将其与《杨大眼》《魏灵藏》《惠感》《孙秋生》《郑长猷》并列入“沉着劲重”之体,评价:“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虽不足盈尺,亦自具北朝书法风神,有小中见大之意态。

遥想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的伊阙古阳洞中,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位鲜卑族妻子一弗氏,虔诚地为去世的丈夫步辇郎张元祖发愿造像,祈望她死去的丈夫能再生于“佛国”极乐世界,镌刻于方寸之间的《一弗造像记》,浓缩着一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不仅是一对北魏夫妻生死相依之情的永恒见证,更是北魏孝文帝倡导下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