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洛阳太学与经学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07版:人文河洛       上一篇    下一篇

“熹平石经”等比例复原碑 “熹平石经”残石 扫码阅读该系列已刊发文章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从汉武帝创立太学开始,太学便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创立洛阳太学,曹魏、西晋、北魏继之,到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洛阳太学绵延了500多年。洛阳太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学,是经学和各种学术研究的中心。

1 洛阳太学的兴衰

东汉伊始,光武中兴。西汉末年逃亡山野的四方学士,无不抱负图书云集京师洛阳,学风为之一振。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离宫八里(即今伊滨区佃庄太学村西北)处创建太学校舍。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

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在太学附近,始建三雍,即辟雍、名堂、灵台。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三雍建成后,在太学的存废问题上发生了风波。有人认为有了辟雍,就可以取消太学。太尉赵喜主张太学、辟雍并存,维护了太学的独立地位。明帝除亲自到太学视察外,还在太学大会诸儒并亲自讲学。

安帝时,太学校舍破坏严重。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重修太学,扩建240房、1850室,增加入学名额。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太学生逾3万人,直到汉末皆如此。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悉烧洛阳宫殿、官府,洛阳太学也随之化为瓦砾。

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重建洛阳太学。到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太学生超过3000人。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进入十六国混战局面,太学废毁达180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诏立太学于洛阳,但是太学校区未建成而孝文帝驾崩。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规模宏大的北魏洛阳太学在魏晋太学原址建成,凡三公以下至于卿士的子弟都到太学读书。到北魏分裂,太学也随之被毁。

2 太学的经学教育

太学的教官,称博士,选拔一代鸿儒巨贤充当。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太学生或诸生。

太学主要学习经学,以儒经作为基本教材。经学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用汉代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古文经学是西汉后期发现的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统治者便用经学治世。西汉中期以后,经学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东汉光武帝更加抬高经学的地位,到明帝、章帝时,经学的繁荣昌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皇帝的推崇,学校教材、朝廷选士都以经学为基本内容和衡量标准。学者竞相研究,士子发愤学习。

由于经学的发展和繁荣,说经者各抒己见,不受约束,经传之类的著作连篇累牍,少者数万言,多者数十万言,乃至百万言,虽经问难辩论,但仍不能趋于统一。东汉末年,不仅对经书的解释混乱,经书文字也多谬误,于是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颁定经文标准,于是便有了“熹平石经”的出现。

许慎在洛阳著的《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和训诂之大成。班固的学生马融遍注各经,古文经学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地,出现压倒今文经学的局面。马融的学生、古文经学大师郑玄又熔今文、古文为一炉,标志着古文经学的胜利和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结束。马融所注的重要经书也就当然地成为后人学习的正统教材。

在曹魏时,经学仍然受到重视,曹魏正始年间曾将古文经传《尚书》《春秋》及《左氏传》以古、篆、隶三种字体刻于石碑之上,史称“正始石经”。

北魏迁都洛阳后,着重汉代经学的继承,研究以训诂、考据为主,恪守传统儒学的核心。经学专宗郑玄、服虔,汉代学者郑玄所注的《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等,以及服虔所注《左氏春秋》,为北方儒生所研习。

北魏专宗两汉经学,在太学等官学中也是以汉儒所注经书为主要教材。玄学在北方不流行,学校中也不学习玄学,如北魏的李业兴与梁武帝讨论经传时,他答只学五经,“素不学玄”。北魏官学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点和南朝有很大的区别,南朝教育除儒学外,还兼以佛、道、玄。因此,北魏洛阳的实用科学,如地理学、农学都远远超越南方。

3 谶纬学与白虎观会议

谶(chèn)纬学是形成于西汉末年、鼎盛于东汉的儒家神学。所谓“谶”,就是“图谶”,特指一种神学占验书。所谓“纬”,就是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以解经为比附的纬书。

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谶的佐助,因此他对谶纬情有独钟,即位之后,即命人校定图谶,利用谶纬来决定一些纷争和犹豫不决的事情,并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

谶纬学对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建树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当时,谶纬被尊为“秘经”,号为“内学”,绝大多数儒生在治经过程中引入谶纬,用它来注释发挥儒家经典,致力于使谶纬与经学融为一体。

对谶纬学一概否定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看到和承认纬书的很多可取之处。如《易纬乾凿度》尝言:“《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寥寥数字,将“易”的本质一语道破,实不乏真知灼见。纬书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保存了不少战国至汉代的天文学资料。

为了把经文的今古文之争和谶纬学统一起来,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于宫城白虎观,讲五经同异。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就是白虎观会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帝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学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作为汉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在思想层面,它整合了各派学说,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政治层面,它为大一统国家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在文化层面,它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资源;在学术层面,它开创了学术讨论的新形式。这些积极意义共同构成了《白虎通义》的历史价值。

4 班彪的两个学生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班彪来到洛阳,入朝为官,恪尽职守,办事极为得体。班彪学生众多,最著名的是张道陵和王充。

张道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后入洛阳太学读书,师从班彪,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张道陵60岁时,移居四川鹤鸣山。

东汉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其于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羽化,时年123岁。张道陵为道教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王充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王充著述虽很多,但最终流传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

《论衡》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同时,《论衡》分析万物的异同,探讨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因此,后人称《论衡》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百科全书。《论衡》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看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科技著作。

《论衡》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作用的。它对后来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