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小网格”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04版:洛阳·县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村里组织的老兵故事会活动,让孩子们收获很大。”偃师区邙岭镇兰庄村村民兰彭涛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兰庄村网格员马利霞在乡里中心组织开展了“听爷爷讲当兵的故事”活动,邀请2名退伍老兵为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现场气氛热烈。

一网一格系民生,一点一滴总是情。今年以来,偃师区发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桥梁作用,在推动乡里中心阵地服务、“三自”组织日常活动、网格员发挥作用方面深度融合,激活基层治理多元参与共治,引导“小网格”发挥“大作用”,探索“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1 党建引领 “微网格”绘制“幸福清单”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提了一个组织技能培训的建议,没想到网格员记在心上了,后来我参加了培训,提升了技能,现在工资比之前高多了。”9月7日,缑氏镇李庄村村民李朝峰高兴地说。

前段时间,李庄村网络员李艳峰在走访时发现,不少群众有参加技能培训的需求,经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后,该村利用乡里中心技能培训平台,“点对点”常态化开展葡萄酒制作、葡萄疏果与套袋等“订单式”培训,带动村里143人就业,人均月收入8000元。

偃师区持续深化“党建+”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全区共建立网格党组织1773个,形成了“总网格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的4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组织有效嵌入网格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覆盖和深融入。

与此同时,偃师区坚持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2803个网格,其中城市社区网格413个、农村网格2127个、专属网格263个,结合南山北岭夹河滩的特点,实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管理“双覆盖”。

如今在偃师,全区53万常住人口联动2517名专职网格员的“幸福网格”已经形成,实现民情在网格掌握、矛盾在网格化解、隐患在网格排查、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

2 共建共治 推动网格治理全面提速

“民警进网格,倾心办实事,还常给我们开展反诈知识宣传,这可让我们社区的居民受益匪浅啊!”9月6日,伊洛街道高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瑞涛说。伊洛派出所民警周宏方以网格员身份,让治安常识沿着网格走进千家万户。

为避免基层问题多头管理、多头不管,偃师区将基层党建、乡村产业、综合治理等工作纳入基层网格,推行“双服务双报到”机制,推动社会工作部、公安、政法、应急、城管等20余个部门资源下沉网格,构建共治“一张网”。

为了让网格有效发挥作用,偃师区建立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网格长工作职责清单和网格员工作职责清单,健全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网格员政策宣传、跑腿代办、矛盾调解、隐患排查、民生服务、民意收集6项职责,对每个网格定岗定责定人,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

此外,偃师区充分发挥“三自”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引导大口镇引礼寨村成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书记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创新微信群“接单”模式,群众在群里提需求,志愿者快速“接单”响应,上门服务;槐新街道槐庙社区建立“网格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激励机制,将网格化治理转换为群众“积分存折”,可以兑换物质奖励,也可作为星级评定的依据,激励更多群众参与其中……

把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者队伍等各类组织、资源“统”在网格里,“凝”成共生共荣治理共同体,有效解决了基层“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这些由多元力量拧成的“网格绳”,正稳稳兜住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3 创新机制 “小网格”兜住“大民生”

“以前觉得生活中有的小事,反映上去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管。现在坐在小板凳上就能当面提,网格长们认真听,还记在本子上。”说起高龙镇高崖村的“网格板凳会”,村民赵广欣赞不绝口。不久前,村民在议事会上提出垃圾桶位置不合理、气味扰民等问题,第二天网格长就带着村民组长重新选址,难题迅速化解。

高崖村举行的“网格板凳会”,是拉近干群距离、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在家门口、“六尺巷”调解室、村民自治广场,网格长与居民围坐一圈,在拉家常的烟火气中,成功化解了家长里短、邻里摩擦、公共难题等多起矛盾纠纷。

据了解,偃师区通过创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完善多元议事协商机制,打造了“槐揣梦想”网格议事会、“心悦诚府”圆桌会、“网格板凳会”等议事平台,从楼道灯不亮到邻里摩擦,从独居老人送药到复杂问题上报,网格员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源头化解的转变,用“小网格”兜住了千头万绪的民生需求。

“一张网、一方格”容纳的是柴米油盐琐碎事,牵系的是党群干群鱼水情。偃师区引导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志愿者以微实事、微治理和微服务为切口,持续回应群众期盼,用创新举措激活基层动能,破解基层社会治理“新密码”,绘就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牛朝霞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