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琳琅满目的民族乐器中,哪一种最能代表中国的声音?
我的选择是:历史悠久、音乐表现力丰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笛子。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村出土的骨笛表明,早在8000年前,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地制作并吹奏骨笛。几千年来,经过不断改进,笛子既能演奏高亢嘹亮的旋律,也能表现低沉幽怨的情调,还能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更令人叫绝的是,它能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让人听之赏心悦目、捧腹解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笛子用悦耳的声音,陪伴人类度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被写进诗文中,画进绘画里,那些让人留恋的瞬间从此定格。
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一曲《折杨柳》勾起李白的思乡之情,于是就有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秋夜霜寒中,羌笛声增添了戍边将士的孤寂与悲怆,范仲淹写下《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乌台诗案”发配黄州的苏轼,面对人生逆境,在《念奴娇·中秋》里,以笛声来强化他开阔的胸襟:“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咫尺竹管,带给人精神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无数中外画家,把笛子画进作品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或高雅脱俗的氛围。
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描绘飞天或乐伎手持竖笛的画面。五代十国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官员韩熙载的夜宴场景,画中有乐师吹奏横笛、箫等乐器。欧洲文艺复兴的壁画中,天使奏乐题材中常见笛子,象征神圣与和谐。法国印象派先驱马奈的《吹笛少年》,画面背景简洁,人物轮廓清晰,色彩对比强烈,打破了传统透视与明暗技法,被视为现代艺术的转折点。
真正让笛子盛传千年不衰的,是笛孔里流出的或典雅清丽或刚劲粗犷的乐曲。千百年来,这些音色纯正悠扬的声音,如涓涓细流,滋润了无数颗干涸的心灵,陶冶了千千万万人的情操,升华了数以万计的灵魂。
从东晋桓伊的《梅花三弄》,到当代陆春龄改编并演奏的《鹧鸪飞》;从热烈欢快的《喜相逢》,到洒脱豪放的《春到湘江》;从日本的尺八音乐、印度的竹笛音乐,到巴赫、柏辽兹、瓦格纳、科普兰等著名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对长笛的运用,笛子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乐器,广受世界各地听众的欢迎,充分显示出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每次听《姑苏行》,那熟悉的旋律瞬间把人带入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游人坐在一叶扁舟上,随着流水缓慢地行进,依稀晨雾中,岸边的楼台亭阁、白墙灰瓦、垂柳行人,构成一幅色彩朦胧的画面。流连在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听温软如歌的吴侬细语,身心沉浸在婉转动听的音乐中,如入仙境,仿佛通过旋律的时空转换,与古人“共赏世间美好”而不忍归去。而欢快热烈的《牧民新歌》,则以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了宽广辽阔的内蒙古草原风貌: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啃食着丰美的牧草,牧民悠然地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纵情高歌,时而扬鞭催马奔腾如风,尤其是骏马啸啸昂首甩鬃的勃勃英姿,渲染出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让人回味无穷。《扬鞭催马运粮忙》则以热情明快、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热情地歌颂丰收后的农民,喜气洋洋地交售公粮的热烈场面: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尤其是最后一段,随着速度的加快,笛子模仿的马鞭声、马叫声,把乐曲推向高潮,乐曲在一片欢欣鼓舞、奔腾向前的镜头中戛然而止,曲有尽而意无穷,颇有绕梁三日之感。
经常将身心沉浸在纯净优雅的笛声中,除了获得感官与心灵的享受,还能激发情感共鸣,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受它所传达的深远意境和无限韵味,使人生进入一种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