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133”工作法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日期:09-08
今年以来,涧西区重庆路街道党工委聚焦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深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施“133”工作法,让居民大小纠纷都能在家门口得到化解,实现群众说事“只进一扇门”、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建强“一个阵地”,推动实现“一站式”受理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来这里一趟就能解决。”正在该街道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办事的李阿姨说。
今年以来,该街道坚持“功能聚合、资源整合、数据融合”的“三合”原则,对原有阵地功能进行了重新布局,科学设置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打造了“老表”“解疙瘩”等5个品牌调解室,并详细绘制纠纷多元化解流程图,通过完善纠纷化解“受理—研判—分流—调处—反馈”的闭环机制,推动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受理、精准分流、协同处置”。
协同“三方力量”,推动实现“多维度”调处
“张叔,就按您说的,楼上把漏水这事解决了,我也不再追究了。”“中,都是邻居,各退一步。”重一社区“三兄弟”志愿服务队队长张学明在“解疙瘩”矛盾调解室里又一次为群众解开了“心结”。
为推动综治中心常态化运行,该街道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作用,吸纳职能部门、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三大主体力量进驻该中心,深挖大厂退休职工、“三自”组织、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等力量,打造“小板凳+”服务体系和“五情”“五心”“145N”工作法等服务品牌,组织“邻里智囊团”“邻‘礼’下午茶”等协商议事活动165次,有效化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类纠纷156件,提供“姐妹维权直通车”、防溺亡小课堂等“微服务”126次,推动形成与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健全“三项机制”,推动实现“全周期”治理
“为了确保工作更加高效运转,我们每天会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等专业人员进行随驻,确保中心的接待分流工作有效开展。”该街道综治中心主任杨晓勇介绍。
该街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常驻+轮驻+随驻”、纠纷三级处置、五级网格管理三项工作机制,依托综治信息平台、“洛安码”及“重AI管家”等平台,通过“一网格一特色”“一邻长一项目”,引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邻长等领办解决小区停车难、充电难及纠纷化解难等群众身边问题323个,真正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内掌握、纠纷在网格内化解、安全隐患在网格内消除。
(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