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歌石刻:伏牛山深处的抗战记忆
日期:09-02
在栾川县狮子庙镇王府沟村公路边,一块历经风雨的巨石默然矗立,其表面镌刻的80字抗日民歌虽历经80余年风雨,字迹仍清晰可辨。(如图)
“清帝变民国,红羊瓦釜迷。中日血战争,轰炸震牛西。兵匪沿山搜,十家九不齐。奸焚并劫杀,屡踏小河黎……”这块抗日民歌石刻落款为“民国二十七年王丹阳志”。
据当地村民介绍,王丹阳是抗战时期当地一位有血性的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之际,他选择以石为纸、以錾作笔,无声诉说1938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首石刻民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记录下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族抗战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已影响到栾川山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革命人民和进步青年的迫切要求。1932年红三军、1934年红二十五军先后路过栾川,传播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火种。1937年2月,伊川籍共产党员董慧亭应聘到栾川完全小学任教,带来进步书刊,在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给栾川人民特别是一些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有志青年带来了希望。“七七事变”后,他发动学生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团”,深入群众开展抗日宣传。这些为栾川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938年,日军进犯豫西,“轰炸震牛西”正是当时敌机肆虐、山河破碎的真实写照。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共栾川地下组织于1938年在合峪、庙子、陶湾、三川等地先后建立。那年秋天,省立洛阳师范学校迁驻卢氏,洛师党组织派党员到栾川开展抗日宣传和地下活动,并在后来建立了中共栾川支部、中共栾川区委等党的组织。栾川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托地处伏牛山腹地的重要战略优势,发展党员,组织学生暗地传阅学习进步书籍,给闭塞的栾川带来了进步思想。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员在栾川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团和文艺宣传队,以戏剧、歌曲、讲演、标语、漫画等形式宣传抗日,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开展抗日募捐活动,带领栾川人民进行顽强的抗日斗争。
正是在这样的抗战背景下,王丹阳深受抗日宣传影响,写下了这不足百字的抗日诗句。这块抗日石刻,不仅是栾川抗战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的生动缩影。
80年弹指而过,如今的王府沟早已成为风景秀丽、游客纷至的4A级景区,这块石刻也被栾川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予以保护,激励后人珍惜和平、自强不息。
洛报融媒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白全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