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奔亡道中》云:“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杜甫诗《广州段功曹到得杨五长史谭书功曹却归聊寄此诗》曰:“卫青开幕府,杨仆将楼船。汉节梅花外,春城海水边。”
白居易诗《社日关路作》叹:“晚景函关路,凉风社日天。青岩新有燕,红树欲无蝉。”
我国唐朝三大“顶级”诗人,以不同的心境描写和咏叹了洛阳的同一个地方,那就是至今矗立在新安县城东的汉函谷关。
1
从秦关到魏关
汉函谷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雄扼崤函孔道,西卫京师,东拒诸侯,历史上曾长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古都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汉书·武帝纪》记载:“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具(县)。”《水经注》也说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这指明新安函谷关于公元前114年由原来的灵宝函谷关迁徙而来,新关沿用旧关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函谷关在历史上实际有三处,它们都在河南省境内,即秦关、汉关和魏关。
秦关,即秦函谷关,故址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函谷关镇的王垛村。该地古称桃林塞,属虢国。晋灭虢后属晋,战国前期属魏,后被秦所占。“函谷关”之名是在秦与六国的一次战争中首次出现的。《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苏秦约纵六国,以楚怀王为纵长,征伐秦国,“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秦函谷关已在历次战火中被毁,现关楼为20世纪80年代在距原址5公里处复建的。
汉关,就是今天坐落在洛阳市新安县城东500米处东关村的汉函谷关,西距秦函谷关150公里。
魏函谷关,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距离秦函谷关约5公里。相传东汉末年,曹操西讨张鲁、马超,因秦函谷关艰险难行,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南岸劈山开道,以行粮草,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人称魏函谷关。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古道、烽火台遗址。
三座古关,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军事价值。
2
杨仆徙关的传奇
说起汉函谷关,必定要提起一个人——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杨仆是我们的洛阳老乡。《史记·酷吏传》记载:“杨仆者,宜阳人也。以千夫为吏。河南守案举以为能,迁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治放尹齐,以为敢挚行。稍迁至主爵都尉,列九卿。天子以为能。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司马迁还在《史记》中的《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平准书》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多个篇章中,提到了杨仆的姓名与事迹。
西汉时,关东诸王屡谋与朝廷分庭抗礼,地方豪强也多据地称霸,严重危害西汉中央集权制。汉武帝以杨仆为御史,前往关东。杨仆不避权贵,果敢搏击,严刑峻法,颇见功效,深受武帝赏识,擢为主爵都尉。杨仆以执法如山、打击豪强的正面人物形象,被列入《史记·酷吏传》。
《史记》所载杨仆为“宜阳人也”。按照《新安县志·人物编》的说法,杨仆是今新安县铁门镇南湾村人。如今在新安、宜阳两县交界不远处的南湾村附近,尚有杨仆墓,村中杨氏居民自称杨仆后代。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湾村在涧河南,距今新安、宜阳县界4公里,汉函谷关在涧河川上,西距南湾村约15公里,加上有杨仆迁关之说以及秦设新安治所距南湾村约20公里,而且隔着涧河,据此推测,当时的南湾村可能归属宜阳,因此有了《史记》“杨仆者,宜阳人也”的记载。
杨仆在地方任上治理有方,政绩突出,“天子以为能”,位列九卿。他任职期间,恰逢南越发生叛乱,汉武帝一怒之下,派遣杨仆南下,去平复叛乱。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杨仆拜楼船将军,率兵出豫章,下横浦。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杨仆陷寻狭,破石门(今广东西北),勇挫南越精锐,又与伏波将军路博德合力,攻占番禺(今广东广州),以“推锋陷坚”之功,封将梁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杨仆又与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联合,剿灭东越。次年(公元前109年)秋,他率兵五万,同左将军荀彘共伐朝鲜,因士卒伤亡过大,又遭受诬告,被朝廷判处死罪。他捐竹赎罪,被贬为庶人,最后病故。可惜名将征战一生,最后结局悲惨,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杨仆是朝廷的功臣,但汉武帝在论功行赏、分封土地的时候,把关中的地盘分得干干净净,唯独落下杨仆,只给他封了个关外侯的名号。当时,普遍认为身居关中高人一等;而关外之人,可就是“二等公民”了。杨仆“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他想了个妙招,以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控制为由,向皇帝请求,把函谷关往自己的家乡挪挪。
“武帝意亦好广阔”,同意了杨仆的想法。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动用家产,仿秦关布局,迁函谷关于新安,史称“新函谷关”或“汉函谷关”。经过这样子的“曲线救国”,杨仆虽然在地位上并没有实质上的晋升,但至少落了个关内侯的名头。
3
八关之首与丝路枢纽
函谷关迁移新安,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同西汉推行的“广关”政策有关。关者,要塞也。国家设置关津,目的在于增强军事防御能力,维护社会治安。在西汉有关的关津制度中,列举了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和临晋关等五关,它们均为出入关中的重要关隘。西汉朝廷设置五关,实施关禁制度,推行《津关令》,严格控制战略物资流入关东地区,防止中央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叛逃至地方诸侯国,用关津险隘与黄河渡口共同构筑起一道由南到北的军事防线。
我的好朋友吕克勇先生主编的《新安函谷关》专著,对汉代关隘管理制度考证分析得十分全面。书中讲道:“汉代,边疆及内地两种不同性质的关隘系统,相辅相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究其原因,与当时严密的关隘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函谷关行政管理在中央层面,设有备塞都尉、关都尉、内史等,对函谷关进行宏观管理。地方上设置关令、关啬夫、关佐等,落实和推动关隘的日常工作。此外,还有戍卒、亭长,他们是关隘职能最基层的执行者。从先秦至两汉时期,人们出入关隘须按规定出示身份证明,形成传、符、棨、棨信、过所等通关文书管理制度。同时,还实行严格的关禁制度。当时的汉函谷关在军事上处于重要地位,是一个由关城、“长城”、盐仓、窑场等构成的整套军事防御体系。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大将军何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保卫京都安全。八关对于洛阳,可谓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函谷关作为八关之首,发挥着屯兵要道、外御内据的重要门户作用。后来随着政治中心迁移,函谷关的军事地位逐渐被潼关取代。
自汉代以来,函谷关不仅发挥着军事要塞的作用,而且其财政、经济职能也在逐步增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第一关。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其《函谷关赋》中描写道:“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冠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与富商巨贾云集函谷关前,进行商贸往来的盛景。
唐朝中期以后,函谷关的军事防御作用日益弱化,而其作为驿站的功能更为突出。由唐代的新安驿,到宋元时期的新安铺,再到明代的函关驿,直至清末,函谷关一直发挥着驿站的作用。
后来,崤函孔道渐渐被铁路、公路代替,裁驿置邮,函关驿完成了历史使命。
4
遗产永续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函谷关遗址,距离洛阳市区23公里,北依凤凰山,南眺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望八徒山。古关东面为涧河,皂涧河流经关南与涧河交汇。汉函谷关遗址主要包括关楼、夯土关墙、阙台、古道路、建筑基址及长墙遗址,睹其南北两山对峙、两河交汇所形成的整体格局,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当年的雄关风采。
汉函谷关遗址地面上的建筑遗存有关楼、望气台、鸡鸣台和夯土墙垣。关楼居于汉函谷关的中心,为通往关外的唯一出口,高约15米,砖石结构,有上、中、下三层,今存中、下两层。下层平台三面包砖,南靠城垣,坛下中部为拱形东西通道。西门口关额“汉函谷关”四字,是康有为所题。中层为一窑洞,四门洞开,四室每室各嵌两通石碑,室外建有平台。
关楼东约百米处,筑有望气、鸡鸣二台。望气台、鸡鸣台分居古道南北两侧,残高约15米,东西残长约30米,望气台南北残宽约25米,鸡鸣台残宽约20米。两台是汉函谷关的阙楼,为保护关隘的重要军事设施。
在关楼东西两侧各发掘出一条古道,西边的这条道路,是汉代建关以后修筑的,自西汉一直沿用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除此,还有烽火台、仓储、城墙和窑场等遗迹及出土文物。在汉函谷关出土的“关”字瓦当与唐三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栉风沐雨,沧海桑田。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汉函谷关已难觅昔日的威仪。而这座见证丝路文明的雄关要塞,历时八载,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居崤函孔道,誉中州锁钥。回望千年,汉函谷关已载入华夏史册,明月依旧,千古传承。喜看今朝,汉函谷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路第一关”,雄风重振,美名远扬。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