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了、水通了、路通了……经过1个多月的抢修奋战,村民生产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昨日,嵩县白河镇党委副书记钱金国兴奋地说。
6月30日至7月2日,白河镇遭遇持续强降雨,河道水位暴涨,多个村庄桥毁路断、停水停电。危难时刻,钱金国连夜奔赴受灾一线,逐户敲门组织群众避险转移,徒步穿越“孤岛”打通救援通道,在防汛救灾一线写下共产党员的担当答卷。
雨夜逆行
2小时转移800余名群众
“上庄坪村的雨越下越大,我得马上赶过去。”
6月30日晚10时30分,接到气象部门的暴雨红色预警,值班的钱金国第一时间联系几个重点村庄,其中上庄坪村的情况最为危急。
上庄坪村是白河的发源地,处于白云山、龙池曼和宝天曼三山环抱之中,居住群众800余人,且多数房屋地处河道弯道,下暴雨时极易遭遇山洪侵袭。
没有迟疑,钱金国带着包村干部马董智,开车就往上庄坪村赶。“雨下得那么大,乡镇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我们必须和群众在一起。”
抵达村委会时,河水已漫至路基。钱金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指派1名村干部值守河道护堰,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将8名村干部编入“敲门小组”,通过拉警报、敲铜锣等方式,逐户敲门动员群众转移。
7月1日0时许,上庄坪村的雨量监测显示降水量已接近200毫米,肆虐的洪水已经冲破护堰。
“护堰保不住了,所有人停止手头工作,先转移群众!”钱金国抓起手电筒,踩着没过小腿肚的积水冲向暴雨中。“当时雨下得太大,村民听不到喇叭声、铜锣声,我们就挨家挨户敲门,优先转移老人和孩子,决不能落下一户一人。”他回忆说。
凌晨2时,800余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天刚放亮,钱金国又马不停蹄地巡查灾情,当日手机步数突破3万步,却来不及换上湿透的衣服,甚至连一口热饭都没顾上吃。
徒步驰援
12小时打通生命救援通道
“乡镇干部到了,能让村干部和群众吃下‘定心丸’。”
7月1日晚,白河镇遭遇又一轮强降雨,五马寺村的道路损毁、通信瘫痪、电力中断,成为“孤岛”。钱金国顾不上好好休息,又一次带队出征。
五马寺村离白河镇20余公里,山高林密、环境优美,拥有数棵树龄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吸引着众多游客和驴友前来观光探险。
7月2日清晨,钱金国带领应急小队绕道车村镇,翻越白云山,穿过乱石堆,终于在下午3时抵达村口。
“走!哪怕爬也要到每一户群众家中看看!”7月3日早上,得知很多居住偏远群众联系不上,钱金国就和应急小队队员一人背上两箱方便面,跋涉30公里,翻过铁夫崖,走遍了8个自然村,逐一安抚受灾群众。
“当时有一个尿毒症患者叫刘凯源,已经超过透析时间两天,困在家里出不了门。”钱金国到该群众家中时,病人已浑身水肿、面色惨白,睡觉都躺不到床上。钱金国利用手机的微弱信号向镇党委汇报,请求支援。
“不惜一切代价,打通生命通道!”白河镇党委书记李琼岩的指令斩钉截铁。
当天晚上,白河镇党委调拨2台铲车、1台挖掘机,抽调20余名党员组成“抢险突击队”,钱金国与队员们并肩作战,指挥机械清除滑坡土石,党员干部张松鹏、赵新果驾驶皮卡车往返转运物资、接送被困群众。
7月4日晨,历经12个小时鏖战,这条被村民称为“救命路”的通道终于贯通。当镇卫生院的救护车载着刘凯源驶往嵩县县城时,车灯照亮的不仅是泥泞的山路,更照亮了党委政府与群众心相连的温情。
“是镇干部的挺身而出、镇党委的及时出手,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刘凯源的父亲刘强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之情。
重建家园
21天的坚守与承诺
暴雨退去,家园重整。
五马寺村受灾后,钱金国没有离开,他吃住在村里21天,组织党员突击队清理塌方路段,修缮群众水毁房屋,修复供电供水设施,逐户走访受灾群众。
“上庄坪村路段塌陷3处”“五马寺村急需食品200份”……钱金国的工作记录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既有受灾村庄的灾情汇总,也有群众的物资需求,小到油、米、面和矿泉水,都记得十分详细。
“家里有水吗?”“粮食够不够吃?”“房子是否安全?”……每到一户,他都会详细了解群众受灾情况,用沙哑的嗓音承诺:“大家不用怕,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大家渡过难关。”
“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只是尽到党员干部的职责。”钱金国说,白河镇党委组织委员张继月转移群众时摔伤了膝盖,包村干部周晓鑫翻墙救出独居耳聋村民,瓦房村党支部书记胡雷雷在女儿手术前夜返回,6小时徒步翻山蹚水回到村里……大家嗓子哑了、脚起泡了,很多党员干部1个多月没有回家,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嵩县气象局昨日14时36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白河镇火神庙村近1小时降水量达46.7毫米。新一轮强降雨来袭,钱金国又一次奔赴防汛救灾一线,他说:“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就得往前站,雨下得越大,群众越需要咱们!”
洛报融媒记者 郭旭光 通讯员 赵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