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严峻,大地“焦渴”。宜阳县锦屏镇石门村一口新凿的200米深井清泉涌动,彻底解开了全村1223名村民紧锁的眉头。“这水真甜,是党给我们送来的‘及时雨’!”汩汩清流冲刷走愁云,也流淌出民心所向。这口凝聚着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自筹资金攻坚克难的“民心井”,正是党建引领下基层决策高效和执行有力的生动注脚。
石门村的故事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宜阳县新一批驻村干部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民生关切,创新工作机制,在广袤乡村续写着驻村更驻心的动人篇章,高效能治理的春水正激活乡村每一寸土地。
党建领航 铸强基层治理“主心骨”?
乡村善治,根基在组织坚强。宜阳县驻村干部深谙此理,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与阵地建设,深化网格化治理,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战斗堡垒。
在莲庄镇鲍窑村,面对42名党员中半数常年在外务工的难题,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巧妙利用“云端”破局,创立“线上主题党日”,通过微信群推送学习资料、视频共聚研讨交流,让流动党员“离村不离党”。今年“七一”,一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网络培训“云课堂”,将分散各地的党员紧紧凝聚在党旗下,实现了学习教育“不断线”,组织生活“不打烊”。
镜头转向柳泉镇汪营村。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第一书记王军宁争取资源,投入40余万元升级改造村党群服务中心。崭新的门窗地砖、便利的水冲厕所、完善的会议设施,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成为支部活动的主战场,也成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的主阵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
组织根系更深扎进治理网格前沿。宜阳县科学划分基础网格1098个,建立网格党支部146个、网格党小组801个,构建起“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优选党员骨干任专职网格员,吸纳在职党员、乡贤等热心人士为兼职网格员,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里办”的全域覆盖格局,让组织优势在网格一线澎湃涌动。
?民生为本 托起群众身边“获得感”
“桃子熟了,卖不出去怎么办?”上观乡上观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大寨早早就意识到村民种植的鲜桃因保鲜期短、销路窄可能面临滞销。5月起,他一边联系助农志愿者团队在城区设临时销售点,一边自学视频拍摄剪辑、发布推广,向县电商中心直播团队取经,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促销。在村民口中,他被称为“水蜜桃书记”;在直播间里,他用真诚互动与严格品控赢得了网友的信任与订单。“目前每天直播订单约100单,日均销量稳定在750公斤左右,均价也比批发价高不少。”覃大寨说。多渠道销售化解了滞销风险,实现了丰收“变现”。
细微之处见真情。初到岳社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晓琼关注到村内休闲场所不足,村民茶余饭后无处小憩,便积极协调资源,在村内新增了8条户外长椅,小改变换来村民笑开颜。
在张坞镇程屋村,洛阳市民政局等单位派驻工作队链接职能资源,将目光投向特殊群体。当得知村民赵锐因故无法履行监护子女职责时,工作队第一时间协调专人专车将其女儿安全护送至洛阳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并落实后续关爱照护措施。一枝一叶,点滴关怀汇聚成提升村民幸福感的涓涓暖流。
治理的答卷,写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治理的效能,最终落脚于群众眉头舒展的瞬间。宜阳驻村干部聚焦薄弱环节,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将心紧贴民生冷暖,让治理充满温度与质感。
?创新机制 激活乡村善治“新动能”
提升治理效能,离不开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多元力量的协同。
香鹿山镇楚凹村驻村工作队练就一套独特的“四诊法”。通过“望”自然资源禀赋、“闻”基础设施短板、“问”脱贫户现状、“切”产业发展脉搏,深入调研编制详实报告。“脉把好了,发展蓝图才能谋划好,致富路才能走得好。”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说。对村情精准“把脉”后,加强支部建设、谋求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条件等发展路径跃然纸上,发展规模化辣椒种植、“公司+农户”养殖、建设乡贤返乡创业基地等具体抓手也有了依托。
在花果山乡关庄村,七二五所驻村工作队则找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创新施行“多劳可多得、积分换服务”激励机制,将村民参与村务、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转化为量化积分,凭积分兑换所需服务,“要我干”变“我要干”,点燃村民自治热情。
从一口深井润泽民心到“云端”党建凝聚党心,从消费帮扶纾解民忧到“四诊”良方谋划发展……在从机关到田野的角色转换中,宜阳县11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90名驻村工作队员以“满格状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坚守服务为民初心,破解发展难题,引领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一幅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河洛大地舒展开来。
宜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