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秉持“兼济天下”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扬自己的善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善为本,就是将善良作为个人行为与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善良能够驱散生活中的黑暗,怀有善念之人,就像太阳,温暖四方、照亮他人。种善有吉祥,种恶有苦果。积善之家,往往可以造福家族及子孙,带来事业发达、财运兴隆、人才辈出、长寿健康等“余庆”,积善为合道。反之,积不善之家则可能导致子孙衰败、事业困顿、官运多舛、财运不开、后继乏人、疾病缠身等“余秧”,积不善为悖道。所以,富有实际是践行道德的结果,是慷慨施舍的结果,而贫穷实际上是不道德的结果,是悭贪吝啬的结果。
那么,善与经济发展有什么联系呢?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和大量案例分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教授得出明确结论:慈善确实能够对经济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2013年,王振耀教授正式提出“善经济”概念,并通过媒体向大众传播。同时他又借鉴佛教关于“善知识”的理念,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善知识体系,将其运用于中国丰富而生动的慈善事业发展及与世界融合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日益深入的研究,人们认识到经济向善不仅仅局限于慈善和社会责任领域,更是商业自身发展逻辑发生根本转变的体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商业逻辑实现从经济价值引领社会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的历史进程。
从数据来看,全球GDP从2001年开始到2011年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飞跃性的发展。这十年间,全球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升到5000美元,又增至1万美元;全球GDP总量也从30多万亿美元增长至近70万亿美元。2011年,世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入高度发达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最初十年。中国2010年的人均GDP为4000多美元,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世界与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质的飞跃。世界开始进入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日益成为决定经济价值的主导因素,财富的内在逻辑全面发生变化。
善经济是一个新时代的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在善经济中,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更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融入核心战略和日常运营中。善经济倡导企业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创新和合作的方式,为社会和环境创造更多的价值。它不仅是慈善行为,更是一种通过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在善经济时代,企业关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关注员工福祉、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善经济是德本财末的经济、没有原罪的经济、至善圆满的经济。其核心理念是以利他为根本,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这种社会价值导向与传统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商业活动应当以创造社会价值为首要目标,突破传统以GDP衡量经济成果的框架,突出经济与人类福祉、环境永续及社会共融深度联结。
值得庆贺的是,在全球经济面临可持续性挑战与价值转型的关键时刻,由曹宝记(TPC)集团主席、音昱创始人曹慰德先生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发起的“善经济联盟”于2025年4月25日正式成立。该联盟致力于推广以整体福祉与永续价值为核心的善经济模式,引领香港企业实现价值驱动的创新与跨境协作,开创经济转型新局面。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善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解决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内卷”提供了一种新的破局思路。善经济有望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值得洛阳企业家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作者为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