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详造像记》拓本 (资料图片)
扫码阅读本栏目已刊发文章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的一个冬日,孝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孝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北海王元详随其南征,元详与母亲高太妃在伊阙含泪送别,并于当天共同立下心愿,在伊阙敬造弥勒像一尊,以祈求母子平安。三年后,在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秋天的九月二十三日,造像镌刻完工,为龙门石窟古阳洞留下了精美的艺术作品,即北海王元详造像龛雕塑和题记《元详造像记》。
据《北史》所记,元详(公元476年—公元504年),字季豫,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拓跋弘第七子,母亲是太妃高椒房。元详长相英俊、举止得体、谈吐自如,深得孝文帝欣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元详被晋封为北海王,加授侍中、征北大将军,之后又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秘书监,进封护军将军,兼尚书左仆射等官职。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元详受孝文帝元宏遗命,成为宣武帝元恪的辅政大臣之一,封司空之职。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正月,元详被晋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同年五月,封太傅、领司徒,可谓位高权重。然而,据史书记载,元详辅政期间,搜刮财货、收受贿赂、侵占土地、沉迷女色,声誉不佳。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元详为高肇陷害,被贬为庶人并终身囚禁,当年六月十三日,宣武帝下令秘密处决了年仅二十九岁的北海王元详。直至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朝廷才为元详平反,下令追复元详爵位,以王礼改葬,赐谥号为“平”。《元详墓志》于1920年在洛阳城北十八里后海资北平冢内出土,并被录入《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墓志高68.8厘米,宽48.5厘米,志文书法是魏碑“龙门体”书风,内容可与史书互为呼应,原石出土后几经辗转,今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简称《元详造像记》,书刻于古阳洞北壁上方、北海王元详造像龛之侧,为古阳洞开凿初期的皇家造像之一。在古阳洞中,所见和元详有关的题记有四品,其中三品是其在世时所刻,另有一品是元详在北魏皇室激烈的斗争中死于非命后,其母亲高太妃再次为其发愿祈祷而刻。因此,题记虽小,背后蕴藏的故事却不同凡响,可视为北魏政治风云激荡的缩影。
《元详造像记》高76厘米,宽41.5厘米,螭首碑形,碑额无字。正文8行,满行18字,后有小字落款1行。录全文如下:
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于洛汭,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戎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剋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其福。
维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造。
《元详造像记》书刻于太和二十二年,书法风格与《牛橛造像记》颇为相近,其书法各有所得,“元详”得中和之美,“牛橛”得精劲之气。《元详造像记》书法平中寓奇,左右开张纵逸,其醇美飞动之态,已遥启郑道昭《郑文公碑》书风之神采,具“荡荡乎君子”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