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到北魏,洛阳作为中原经济中心,工商业发展呈现鲜明特色。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汇集四方商旅,形成“百国千城,莫不欢附”的盛况。洛阳生产的丝绸、瓷器、美酒等精美商品,为其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汉魏洛阳故城,这座千年古都见证了“洛商鼎沸”的宏大场景。
1
商贾辐辏汉帝京?
西汉时期,洛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东汉时,都城洛阳是国际性商业都会。《后汉书·桓谭传》云:“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可见当时的洛阳,是“舍本逐末”的富商大贾的逐利之场。
东汉洛阳有金市、马市、粟市、酒市和南市,既有专业市场,也有综合市场。这里工商云集,店铺林立,经营品种无所不包。《后汉书·西域传》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为方便交易,促进贸易经济发展,洛阳特设胡桃宫、蛮夷邸等接待机构,为来洛经商的胡人提供服务。
胡商售卖的大宗商品是马匹和苏合香、茵墀(chí)香等香料及杂罽(jì)等毛纺织品。苏合香来自西域贵霜帝国,是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茵墀香来自西域茵墀国,主要用于沐浴,汉灵帝在西园建造了一座裸游馆,洗浴的浴汤,是用茵墀香煮制的。宫娥们洗浴完了,将浴汤放入渠中,故此渠名叫“流香渠”。
2
市廛千坊耀京华
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规划整齐,街道宽阔,市场繁荣。城内设有多个专门的市场,如金市、马市、羊市等,分别经营不同种类的商品。市场管理规范,交易活跃,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潘岳《闲居赋》称“市廛通商,百族裨贩”,《三都赋》描绘了“万方辐辏,商贾骈阗”之盛况。市场商品种类丰富,既有各种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也有来自西域的珠宝、香料等奢侈品。
《晋书·傅玄传》称“都有专市之贾,邑有倾世之商”。这些垄断洛阳市场的大商人,他们资本雄厚,经营网络广泛。同时,中小商人也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形成了多层次的商业体系。洛阳的商业繁荣还表现在货币经济的发达上,铜钱流通量增加,信用交易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洛阳的手工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主要生产皇室和官府所需的奢侈品和日用品。其中,丝织业尤为发达,洛阳出产的锦缎、绫罗等高档丝织品享誉全国。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洛阳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金属器皿生产中心。私营手工业同样蓬勃发展,民间工匠在制陶、漆器、木器、皮革等领域都有出色表现。
洛阳酒肆林立,出现了九酝春酒、消肠酒等名酒。社会上饮酒之风很盛,号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刘伶等人,皆“纵酒昏酣,遗落世事”。酒肆中,以火烤肉谓之炙,显然是受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
洛阳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通过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洛阳与关中、河北、江南等地区进行着频繁的物资交流。这种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商品流通上,还表现在人口流动和技术传播方面。许多手工业者来到洛阳谋生,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洛阳的先进工艺也通过商人传播到其他地区。
3
帝京翼翼贾如龙
十六国之乱,对商业造成极大破坏,由于各王朝朝兴夕替,使货币无法流通,故长期以物易物,阻碍了经济发展。北魏孝文帝迁洛后,始造太和五株,通行天下。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洛阳伽蓝记》载,南朝梁武帝使臣陈庆之从洛阳回到梁朝后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
《洛阳伽蓝记》载,洛阳设三市,即大市、小市、四通市。
大市位于西阳门外的白马寺西侧,周回八里,这里商贾云集,货源充足,是洛阳的商业中心。“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在大市的东北,“另有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锈,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洛阳大市中最大的商家是刘宝,他在“州郡都会之处,皆立一宅,各养马十匹,至于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他经商的地域甚广,“舟车所通,人迹所履,莫不商贩焉”。他经营商品种类多,“海内之货,咸萃其庭”。因此,他“产匹铜山,冢藏金穴,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
小市位于东南青阳门外三里的孝义里之东,“里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之鱼鳖市”。孝义里北的货殖里,“里有太常民刘胡兄弟四人,以屠为业”。可见小市主要交易水产品和肉食品。
四通市位于正南的宣阳门外五里,永桥之南,故又称永桥市。四通市由于傍近伊洛,运输便利,“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这里也是水产市场,伊洛之鱼,多于此卖。由于吴人坊在此,故鱼价甚贵,俗语说:“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四通市附近有四夷馆,其中的金陵馆和归正里,主要是用来安排南朝来归者居住的。燕然馆和归德里主要是用来安排漠北民族来归者居住的。这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
4
百工辉耀洛阳春
北魏迁都洛阳后,形成了百工列肆的手工业繁荣局面。《魏书·官氏志》详细记载了北魏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机构。中央设有“少府”,“掌百工技巧之事”;其下分设“尚方”“织染署”“冶令”等专门机构,分别管理不同手工业门类。地方州郡也设有相应的工官,如“作部”“冶官”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营手工业管理体系。
北魏官营手工业实行严格的匠籍制度,《魏书·刑罚志》提到“诸工巧杂户,悉属少府”,表明工匠及其家属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世代相袭,不得改业。这种制度保证了官营手工业有稳定的劳动力来源,但也限制了工匠的人身自由。
《魏书·食货志》记载了北魏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织造机构的情况,“自代郡至洛阳,置织造户千有余家”。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魏书》特别提到“锦绣绫罗,工巧百端”,“其民间工巧,亦为世所重”,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
丝绸之路仍然是中国和中亚、西亚沟通的重要商道。我国的丝织品继续输出到西方,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也于这时传到西方。伊朗人很快掌握了这种技术,并织出了具有民族色彩的“波斯锦”并传到中国。
在建筑业,工匠们不仅继承了汉晋传统建筑技术,还融入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北魏建筑艺术。北魏最杰出的建筑师和全才艺术家是蒋少游。
蒋少游是一名能工巧匠,得到孝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都水使者、将作大匠,成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助手。在迁都洛阳前,孝文帝就密令蒋少游制定了汉化冠冕制度、设计了百官服装。同时,孝文帝命他潜入南朝,“摹写宫掖”,完成洛阳的宫城、皇城设计。这一切,为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准备。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十月,孝文帝命令蒋少游具体负责洛阳城的建设,同时主持洛阳的造船业。蒋少游还主持建造了“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的静轮天宫、高20余丈的白台、高达千尺的九层佛塔,以及“楼观出云”“重楼起雾”的高级住宅。这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工程难度和工艺水平。
北魏洛阳的酿酒业极其发达,出现了姜从尚、刘白堕师徒两位酿酒大师,姜从尚的《姜公秘经》《姜公神曲经》是酿酒的经典著作。《姜公秘经》,记载了上古至魏晋酿酒技法精要,融合阴阳五行之道,堪称中华酒文化集大成之作。《姜公神曲经》,系统记载了酒曲制作秘术,体现了北魏时期制曲酿造的巅峰技艺。刘白堕得此两经真传,酿造了洛阳名酒白堕春醪。《洛阳伽蓝记》说:“白堕春醪,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
北魏时期是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最重大的事件,是洛京窑的出现和白瓷的发明。洛京窑是中国最早的瓷器官窑,窑址在洛阳城东北的上高里。洛京窑以烧制青瓷为主,这种青瓷,在北魏宣武帝景陵等洛阳北魏陵墓中多有出土。洛京窑也烧制出了最早的白瓷。白瓷最早的实物,是在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大市遗址出土的两件北魏白瓷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