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在偃师区广袤的乡村田野,有一群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怀着同一颗初心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转战场、换身份,扛起乡村振兴“硬核担当”,始终冲锋在前,为民办实事、担重任、做表率,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是重要手段。2025年以来,偃师区按照“先定村、再定人”的原则优选55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通过强化党建引领、聚焦精准帮扶、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
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网格体系
“真是多亏马书记帮我们主持了公道,现在有个什么事,我们都是第一时间来找他。”8月21日,提起驻村第一书记马虎山,岳滩镇堤头村村民伸出大拇指点赞。
自今年2月驻村以来,马虎山发挥法律专长,成立“老马调解室”,将矛盾化解融入基层党建,结合基层网格,协助群众化解土地出租、用水用电等纠纷12件。
2025年,偃师区依托网格体系、六尺巷调解法,通过“我在党群服务中心上党课”“三会一课”等活动,传达该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以“三在农家 红格连心”行动为抓手,推动“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责在格中尽”,实现干部与群众常态化沟通联系,做到社情民意在一线掌握,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惠民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截至目前,偃师区先后对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专题培训6次,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216期,累计培训基层党员1万余人次,使网格调解实现基层全覆盖。
聚焦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村里的存储仓库项目建好了,我就能在家门口上班了,挣钱的同时还不耽误照顾家人。”8月22日,府店镇安乐村一名脱贫群众高兴地说。
府店镇安乐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源到村后,持续走访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及时为其排查危房、办理低保、对接政策,送去温暖关怀。为进一步提高收入巩固脱贫成果,他带领村“两委”盘活闲置地块,引入存储仓库项目,预计可带动100名村民实现就业。
2025年,偃师区委组织部指导全区55名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四项职责”制定年度帮扶计划、推进措施,确定160余件民生实事,开展问题排查2轮次,确保帮扶产业持续为村集体和脱贫户带来稳定收益并公平分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入社会帮扶资金62万元,先后对159个困难学生进行结对帮扶,为115个独居老人办理大病保险。
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如何因地制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一道难题,更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必答题。
邙岭镇省庄村大部分村民从事黄杨种植,种植总面积5000多亩。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传统种植模式面临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发展困境。驻村第一书记赵腾宇到任后经过广泛调研、座谈,确定了“精品化”“艺术化”的黄杨种植发展思路。
赵腾宇定期收集农户在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并联系洛阳市农科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升黄杨种植质量。同时,他吃住在村,积极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类问题,全力保障省庄村精品花木园项目早日完工。据了解,该项目占地13.5亩,建设温室大棚2座、玻璃温室大棚1座,配套排水、路面、护坡、恒温系统等,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
偃师区委组织部指导驻村第一书记调查研究本村资源禀赋,协助制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脱贫村、软弱涣散村引进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通过对接直播电商团队,推进直播助农项目,以“线上直播+线下产销”模式,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销售农产品收入67.9万元,并积极向上对接、扩展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致富项目18个,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21个,为促进乡村产业增效、村民增收打通道路。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登上府店镇柏峪村的香炉峰,崭新的步道映衬着山间的美景。“现在村里又干净又整洁,登山步道修整了以后,很多外地人都来我们这里游玩。”8月22日,柏峪村一名村民点赞新修整的登山步道。
自今年2月驻村以来,柏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剑恒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村内主干道、登山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偃师区委组织部鼓励驻村第一书记聚焦生态痛点、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企联动、长效管理”的环境治理体系,针对村庄“脏乱差”、服务阵地“破旧小”等短板,通过“引入专业队伍+志愿服务”,不断清理违建、乱堆乱放点,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自家环境自家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底色。
乡村振兴正当时,美好愿景皆可期。下一步,偃师区将持续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助力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更好发挥作用、施展才能,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更多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产业兴起来、制度规范立起来、民心凝聚起来,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强大力量。 (牛朝霞 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