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雾霭漫过天边时,伏牛山便成了水墨画。
日前,在344国道栾川县秋扒段,一条100米长试验公路沿着山谷舒展腰身。随着摊铺机驶过,曾在钼尾矿堆里沉睡的灰色废渣,成功以另一种姿态拥抱大地——国内首条完全采用钼尾矿替代传统砂石的道路基层试验段完成建设和初步验证!
“想不到吧,昔日一文不值的废矿渣,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铺路的‘香饽饽’。”行走在坚固平坦的“尾矿路”上,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技术科科长辛百军言语自豪,“我们突破碱激发固化技术,尾矿掺量高达85%,相当于每公里道路可‘吃进’尾矿矿渣约1.5万吨,降低筑路材料成本15%以上。”
滴水见太阳。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今天,伏牛山脉深处,这家“全球矿业50强”集团的三道庄、上房沟两大矿区正经历尾矿治理绿色变革,孕育以“绿”绘“新”、以“新”提“质”的新希望。
这些年,着眼有效破解尾矿治理难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栾川县建立尾矿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洛钼集团逐渐摸清尾矿中伴生的矿产资源现状,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尾矿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如今,神奇的不只是矿渣变建材,在洛钼集团各大尾矿滩面,更多点“渣”成金的绿色实践正悄然进行。
日前,走进三道沟尾矿库约1万平方米的土壤化试验区,苜蓿顺着尾矿坝缓坡铺成一片绿毯。不远处,旋耕机轰鸣,铁犁齿插进掺入改良基质的矿渣层,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
如果不说,谁能想到,这里是素有“工业伤疤”之称的尾矿滩面?
由于板结、呈强碱性、缺乏有机质和生物活性,钼尾矿滩面往往是动植物“生命禁区”,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滑坡等隐患,其治理一直是行业难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矿渣上的植物生存问题,‘绿色’注定只是昙花一现。”辛百军表示,去年以来,洛钼集团启动了国内首个钼尾矿土壤化试验,填补国内尾矿治理技术空白。
运用深松机等设备对尾矿深度破碎,掺混秸秆、有机肥、黏土等改良基质,运用柠檬酸干粉等调节酸碱度……一碎、二掺、三调,多管齐下,矿渣变沃土。眼下,高羊茅、苜蓿、黄豆等10余种“先锋作物”错落有致、向阳而生。昔日矿渣堆砌的蛮荒之地,如今已“绿满田畴地生金”。
“从目前的观察看,矿滩农作物长势不亚于普通农田。年底前,我们将总结收成,为行业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钼尾矿土壤化技术样板,加速构建具有生命力、可持续的钼尾矿土壤生态系统。”辛百军说。
研发钼尾矿伴生低品位铁综合回收工艺,铁回收率在94%以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建立“深根固土+浅根覆绿”的生态防护体系,水露沟尾矿库目之所及皆是绿意;创新“光伏发电+矿山治理”模式,石窑沟尾矿库年发电800万千瓦时,生态修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眼下,洛钼集团正全面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大步迈向“景观融合、耕牧融合、地貌稳定、生态持续”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谁说矿山开采不能兼顾环境保护?新技术破局,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辛百军言语坚定,未来,洛钼集团将不断拓展尾矿资源化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从“工业循环”到“生态共生”的跨越。
暮色渐浓时,三道沟尾矿库的绿坡披上一层金色。昔日蒙灰的这片土地,正褪去顽石的粗粝,开启又一次“绿色生长”……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张玉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