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起战斗”
日期:08-25
《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
作者:杨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战斗在中国上空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第一个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誓死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和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一批批外国友人以不同方式声援并帮助中国抗战。
撰写《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一书,让我走近历史的烽烟,近距离感受这些外国友人炽热的“中国情缘”。
埃德加·斯诺,被称作中国革命的“报春燕”,将“红色中国”的面貌第一次展现在世界面前。他的《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彼时中国全面抗战爆发,该书问世仅一个月就发行5版,拉开了西方记者赴身“红色中国”的序幕。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第一个报道中国红军的外国记者。她记录下外国记者访问延安时,同共产党领导人促膝谈心的场景,也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热情报道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还联名致信海外,呼吁国际援助。
这些外国记者不是没有看到中日军事力量的悬殊,但仍然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充满信心。为什么?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实地观摩了八路军对民众的教育、动员和武装,感受到了民众的觉醒和勇气。史沫特莱《中国在反击》、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人民之战》等一批作品揭示了战争真实情况,戳穿侵略者的谎言,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为生存、为尊严而战的决心,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
“马海德”,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到陕北后为自己取的中国名字。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不只是一个在枪林弹雨下救死扶伤的外科大夫,还是一名出色的医学教育者。从“流动手术医疗队”到“模范医院”再到“特种外科医院”,他因地制宜地改进医疗救助的工作方法。没有课本,就亲自编写教材;药品器械缺乏,就自己动手研发。
翻阅梳理史料,为这些外国友人画像立传的过程中,他们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总忘记了我自己并不是一个中国人”(史沫特莱),“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起战斗”(白求恩),“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马海德)……他们对中国的情谊、他们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努力,不仅感动了中国人民,也感动了世界,成为一首首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
(据《人民日报》 作者:杨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