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论是中国抗战文学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还是外国二战文学在中国引发的共鸣,都反映出世界人民守望和平的共同心声,也从侧面记录下中外文学交流的进程。让我们再次探寻这些经典作品走过的世界之旅,感受其中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和精神力量。
中国抗战文学:
全面彰显民族气节
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代表作《生死场》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意识。该书1935年12月由奴隶社出版,上海容光书局发行,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海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萧红情有独钟。葛浩文翻译了《生死场》等众多萧红作品,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他与杨爱伦翻译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被众多图书馆收藏,推动了萧红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此外,德文版《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由德国法兰克福岛屿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
《生死场》写农村,《四世同堂》则写城市。作为老舍最长的一部作品,《四世同堂》有着丰厚的意蕴与绵密的细节,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世同堂》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集中表现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反抗。老舍在作品中痛心地写出了古都北平的文明气象如何被日寇的铁蹄毁坏,世代崇尚和平的中国人如何忍无可忍,走向觉醒、抗争与自新之路。
1951年2月,《四世同堂》英译本问世。美国作家赛珍珠认为,老舍的中国立场让《四世同堂》“超越了一个民族、一场战争或是一个时代”。1955年,法国普隆出版社以《黄色风暴》为名,出版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写战争,又超越战争,被翻译至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投身抗日斗争的红色经典,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其中的代表作有《荷花淀》《新儿女英雄传》等。
1945年5月,孙犁的《荷花淀》发表。小说对纯美人性的讴歌,对冀中水乡自然环境的生动描摹,形成了“清荷”般的气质,在抗战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一经发表就获得颇高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密切。借此契机,《中国文学》杂志时任主编杨宪益提议创设“熊猫丛书”,以英、法两种语言向西方系统译介中国文学。“熊猫丛书”翻译了19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发行至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翻译家沙博理、戴乃迭、俞筏琴合译的《孙犁小说选》列入其中,1982年出版。同年,戴乃迭翻译的《风云初记》《荷花淀和其他》英文单行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后者被世界67家图书馆收藏。这一系列译介活动凸显了孙犁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地位。
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以牛大水、杨小梅这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再现了抗战中敌后游击队艰难发展、不断壮大的历程。小说语言通俗流畅,故事性强,1949年出版后,数十年来发行量累计超过400万册。作品被译为英语、日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等出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沙博理的英译本。
沙博理1947年来到中国,在多个文化部门工作,翻译过2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包括《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等红色经典,2010年以95岁高龄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外国二战文学:
多维呈现战争与人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之时,有一位美国作家的反战小说曾在中国引起广泛反响——约翰·斯坦贝克的《月亮下去了》。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942年,斯坦贝克出版了反战题材小说《月亮下去了》。作品以一座北欧小城为背景,讲述了当地民众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故事。《月亮下去了》问世后,很快卖出了50万册,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电影。
《月亮下去了》也受到中国知识界广泛关注,该书出版第二年,中国就出现了至少5个译本。其中包括马耳翻译的《月亮下落》、胡仲持翻译的《月亮下去了》、赵家璧翻译的《月亮下去了》、刘尊棋翻译的《月落》、秦戈船翻译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后三者此后又再版,影响较大。
苏联的反法西斯文学创作,几乎与卫国战争同时。亲历战争或间接参与战争的苏联作家拿起笔,创作出大量享誉国际的反法西斯文学经典。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非常及时,1941年5月创刊于延安的《解放日报》,至1945年抗战胜利,发表了152篇苏联文学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有约百种被译为中文。据学者李万春和王蕾统计,1980年至2005年,卫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中译本出了近百个。《俄罗斯性格》《青年近卫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壕里》《真正的人》《热的雪》等名著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些作品中,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6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称得上家喻户晓。小说讲述了在瓦斯科夫准尉带领下,驻守某车站高射机枪班的5名女战士,在密林中与空降的德军小分队周旋、搏斗的故事。随着5位青春靓丽、性格迥异的姑娘在战斗中一一牺牲,一种崇高感、悲壮感油然而生。
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单行本。之后,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长期畅销。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推出了白桦熊的全新译本。
德国的反法西斯文学作品,在中国也享有很高知名度,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该书作为作家的处女作,1959年甫一出版就大获好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说,“《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铁皮鼓》中,主人公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与表舅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猖獗,于是决定拒绝长大,跳楼之后变成了侏儒。他整日敲打一只铁皮鼓,吟唱歌谣,针砭时弊。格拉斯用这个畸人流浪的一生,编织出一幅纳粹统治下的社会“百丑图”,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历史的荒诞。1990年,胡其鼎翻译的《铁皮鼓》全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深刻影响了众多中国作家。
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辛德勒名单》,影响甚至比《铁皮鼓》还要大。小说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着力探究德国纳粹党员、发战争财的工业家辛德勒,为何不惜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拯救出千余名犹太劳工。基尼利在小说中让主人公在“大义人”与“大恶人”之间摇摆,塑造了一个含混复杂又崇高可敬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出版界,以反法西斯为主题、汇聚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版工程,非《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莫属。1995年由重庆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书,选编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作品,以52卷3000万字的体量,成为国内外首部全面、系统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文学风貌的书系。
201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梳理了当代外国文学经典中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名著,推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经典丛书》,为读者提供了反法西斯文学经典的可靠译本。
这些作品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的冰山一角。它们以使命感和正义感,鼓舞民众斗争、凝聚团结力量,深入探讨战争对人性的异化与救赎,弘扬自由、正义、奉献、牺牲的价值观,其艺术感染力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在世界读者心中产生了长久的回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鹏禹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