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嵩县办学旧址纪念馆位于嵩县城关镇上仓村,这里曾是一座财神庙。抗战时期,这里是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所在地。如今,这里成了见证中国高等教育“烽火逆行”的课堂。
1937年12月,日寇铁蹄践踏黄河流域,豫北、豫东相继沦陷,古城开封告急。为抢救和保护中原文化教育血脉,河南大学师生被迫离开开封,开始流亡办学。1938年年初,河南大学文、理、法三学院陆续迁至信阳鸡公山,后又迁至南阳镇平。1939年春,为再度逃避战火,立足未稳的河南大学不得不另觅安全之地。
刚临危受命的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是新安人,比较熟悉豫西的地形民情,且有较多故友,人脉较广,于是决定前往豫西寻找最佳办学之地。他在嵩县县城偶遇同学、潭头高级小学校长马振堂,马振堂极力主张河南大学到嵩县潭头(今属栾川县)办学。王广庆在嵩县县城、潭头实地考察后,认为嵩县相对安全,是逃避战乱的理想办学之地,遂决定迁校至此。
1939年5月,王广庆带领河大师生及眷属,携图书、资料、仪器等自镇平出发,经艰苦跋涉抵达嵩县,将校本部及文、理、农三学院(法学院已撤销合并)安置在潭头,将医学院安置在嵩县县城西关一带的民房、庙宇内。
嵩县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当时没有一家医院,缺医少药情形极为严重。百姓患病大多靠土方草药治病,甚至有些还靠烧香求神来驱病。河南大学医学院迁至嵩县后,在经费减少、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努力增设附属医院。为保证接诊看病需要,医学院在财神庙院内新盖了5排35间草房,作为附属医院门诊部,开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眼科等科室,还设立了有30张病床的病房。
在嵩县办学期间,医学院还创办“高级助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开设产科学、儿科学、内科学、妇科学等学科,推广新法接生,宣传、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河南大学医学院在当时是北方最好的医学院,拥有一批一流教授,这在战时十分难得。这些教授医德高尚,终日为求诊者治疗,以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和称赞,与山区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通过手术治愈了许多病人,对猩红热、黑热病、性病等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也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县城没有供电设备,他们甚至在汽灯下做外科手术,儿科、妇科更是不论时间,凡有病人,立即处理。
过去,嵩县城墙外到处是夭折的婴儿。河南大学医学院到来后,通过医院接生,夭折婴儿大为减少,有村民将自己的儿子取名院生,以铭记医院的恩情。
河南大学医学院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嵩县,又有医术精湛的教授坐诊,成功治愈了大批病人,同时还为嵩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医务人员,对破除迷信、宣传科学、倡导新风、促进嵩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洛报融媒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赵明辰 张清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