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青年学者为石窟寺保护传承注入“新力量”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02版: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现场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李卫超 摄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诸多新挑战,如何用新思考和新活力为石窟石刻文物保护注入“新力量”?

昨日,在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的青年论坛环节,6名青年学者围绕石窟寺保护与研究展开交流研讨,从宏观发展脉络到微观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用青年视角为石窟寺保护传承提供新的实践可能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石刻(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所助理馆员许佳宁指出,“石窟寺保护研究是一个漫长过程,且至关重要、不能回避”。她以新疆石窟寺为例,结合当地语言、经济、自然环境、交通等要素,综合分析其多元文化传播与本地化历程,进一步探析中国石窟寺的发展脉络。“石窟是包括空间、造像、营造规划理念与技术等物质的综合物质载体。”许佳宁表示,要注重石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全面准确把握反映石窟样式特征和发展演变历程的关键内容,不断补充创新理论体系。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佛龛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是四川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2020年至2023年,当地对千佛崖第535窟进行了科学、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广元石窟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舒灵扬结合考古调查工作,详细介绍《广元千佛崖莲花洞考古报告》的编写实践和思考。

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和时代变迁,石窟寺难以避免出现裂隙、危岩体等病害。如何有针对性开展修复,对石窟寺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龙门石窟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其中擂鼓台区域风化病害较为严重,处于不稳定状态。龙门石窟遵循最小干预及预防性保护理念,首次使用多种加固修缮技术,同步监测洞窟稳定性、内部温湿度、渗漏水等关键因素,修复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馆员刘轶,围绕龙门石窟擂鼓台区域综合治理创新实践进行阐释,并为其他石窟寺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我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计5986处,其中石窟寺遗址2155处,砂岩石窟寺约占国内石窟总数的83%。因此,针对砂岩石窟寺的保护一直是业内重点研究方向。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馆员刘鸿以庆阳北石窟寺为例,分享了砂岩石窟寺顶板水平裂隙灌浆粘接技术。“裂隙灌浆加固技术是确保砂岩石窟寺结构稳定、文物安全保存的关键之一。”刘鸿介绍,浆液中的烧料礓石在经历水化和气化两个阶段的固化反应后,可以对砂岩类石质文物裂缝进行有效修补,从而达到保护性修复目的。

长安大学教授包含从新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探讨砂岩石窟裂隙的智能识别与岩体劣化综合评价。他认为,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红外成像等多元探测技术,打造快速判识模型,结合传统技术实现裂隙间隙智能分析,形成更加完善的裂隙评价体系。“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准确识别裂隙信息,从而开展针对性修复。”包含说。

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陇东地区),砂岩石窟寺面临着严重的冻融破坏问题。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实验室张理想以北石窟寺为例,深入分析弱胶结砂岩结构损伤机制。

从传统工艺改良、新技术创新应用到完善保护修复机制,青年学者们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不断创新突破,为石窟寺长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洛报融媒记者 李雅君 赵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