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园林,集皇家气度与士人雅趣于一体。或规模宏大,引水筑山,显帝王之尊;或精巧别致,聚文宴饮,成风流之地。叠石理水之间,既见神仙意境,又藏经学论道、玄学清谈。星罗棋布的寺庙园林,虽已湮没于黄土,却在《洛阳伽蓝记》的诗意记载中,留下一个时代的园林风华。
皇家园林萃天工
上林苑、广成苑是东汉洛阳的皇家园林,皆为皇家直属之生产谷物、薪柴、蔬果之基地,苑中风景佳丽之地建设皇家离宫,为皇帝射猎、离居之所。上林苑位于城西至新安函谷关,广成苑在今汝州市。
在东汉洛阳城内外,还有西苑、显阳苑、鸿德苑、平乐苑、濯龙园、芙蓉园、支茜园、苜蓿园等皇家园林。
东汉洛阳城西北引谷水,周绕城郭,称“洛阳沟”,沟水颇大,沿岸植树,形成风景带。“洛阳沟”与方池、鸿池陂等众多湖泊相通。方池在城东北,为漕运码头。鸿池陂在城东南,水面约2平方公里。
董卓之乱,皇家园林与繁华的洛阳城一起被焚,但“洛阳沟”、方池、鸿池陂仍是清水长流,曹魏、西晋时期这里恢复东汉旧貌。鸿池陂周围是公共园林,夏日里荷花如海。荷花,又称芙蓉。一代才子曹植,品荷于洛阳,写下了传世名篇《芙蓉赋》。
曹魏明帝时,营建皇家园林芳林园,引谷水入园汇成大池,名天渊池。开挖的土堆在园的西北角,名景阳山。芳林园后讳齐王曹芳名,改华林园。
西晋华林园在曹魏芳林园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殿堂,并植果木。《元河南志》对西晋华林园记载道:“内有崇光、华光、疏圃、华延、九华五殿;繁昌、建康、显昌、延祚、寿安、千禄六馆。园内更有百果园。林各有堂,为桃花堂、杏间堂之类。有古玉井,悉以珉玉为之。园有丁壶、蓬莱曲池。”北魏华林园是在魏晋华林园的基础上进行重建的,《水经·谷水注》有详细记载。
私家园林竞绮霞
东汉洛阳有众多的贵族园林,最著名的是梁冀宅园。《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夫妇所居之宅园,不仅建筑豪华,而且建造水景庭园,嘉木成荫。
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我国第一个庄园型别墅园林。金谷园的规模,方圆几十里,其游宴需三日而毕。金谷园中的景物是十分优美的。逶迤的北邙山,蜿蜒的金谷涧。园居濒临河谷,自然的林泉丘壑,数百间房屋。厅堂亭台,方绿掩映,金水萦绕,楼台穿错。金谷水涧里有堰坝河堤,有池沼游船,河岸柳荫,矶石钓台。山上万株翠柏苍郁,庭前沙棠扶疏,宅旁石榴,还有从华林园移来的梨花。而在水堤上、磨房边,则曲柳婀娜。
北魏洛阳的王侯贵族,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饶,争修园宅,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彧、清河王元怿、司农官张伦的宅园最为著名。《洛阳伽蓝记》说,元怿宅园“西北有高楼,出凌云台,俯临朝市,目极京师……土山钓台,冠于当世。斜峰入牖,曲沼环堂。树响飞嘤,阶丛花药”。张伦宅园“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梵林叠翠映金刹
中国佛教之盛,莫比于北魏;中国佛寺之美,莫盛于洛阳。《洛阳伽蓝记》载,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殿共阿房等壮”。洛阳有佛寺1367所,最著名的佛寺有景明寺、宝光寺、景乐寺、景林寺、永宁寺等,除永宁寺外,它们都是城市的公共园林。
景明寺寺内“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广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溜,虽有四时,而内无寒暑”。寺中有人工山、水池河渠,有茂盛的竹林、松柏和各种花草,环境幽美。
宝光寺寺内“园池平衍,果菜葱青,莫不叹息焉。园中有一海,号‘咸池’”。此园水木交映,景色秀丽,所以每逢节日,士庶公子乘车来游此寺的成排成队,羽盖伞把地都遮成了阴影。
景乐寺是一尼姑寺院,寺内“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寺内常设女乐,大斋之日“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嘹亮,谐妙如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
景林寺是禅宗的一个寺院,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来到洛阳,住持景林寺,“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内置祗园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
永宁寺在宫城阊阖门南御道西,寺内有九级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见之”。寺内还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檐溜;丛竹香草,布护阶樨”。这是北魏洛阳城规模最大、景观最为奇丽的一个寺庙园林,是皇家的寺庙园林。
京畿园林荟三山
北魏洛阳的京畿风景园林主要包括龙门、九皋山和嵩山。
从北魏在摩崖上进行石窟造像开始,龙门就成了佛徒朝拜进香、帝王游幸、文人学士吟咏的游览胜地。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松柏滴翠。佛教造像雕刻艺术,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形成了其时人们心灵圣境的“神”的境界。这秀丽的山水空间、特定的造型艺术和心灵崇拜的最高“圣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北魏洛阳龙门邑郊风景园林的艺术特质。
龙门石窟是一个石窟寺群,还包括下面九个中小型石窟寺:大谷关水泉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孟津万佛山石窟、孟津谢家庄石窟、巩义石窟寺石窟、宜阳虎头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伊川吕寨石窟、伊川石佛寺石窟。这些石窟寺是龙门石窟的子窟,形成洛阳邑郊风景园林的组成部分。
九皋山,位于伊川、嵩县、汝阳三县交界处,自古闻名天下。周武王在选择建立王城的位置时,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颁布北魏新的礼制,确立五岳制度,敕封九皋山为南岳,并于当年九月初巡幸九皋山,行封禅大典。孝文帝下诏,在衡桃山建南岳庙。衡桃山的北侧是帝台山,是炎帝觞百神之处,上有炎帝庙。孝文帝入炎帝庙拜祭炎帝后,与群臣会饮于帝台山东麓的神泉园。
南岳庙建成后,与炎帝庙、神泉园等形成九皋山建筑群,九皋山成为洛阳重要的邑郊风景园林区。
嵩山是寺观和离宫并兴的京畿风景园林。嵩山在北魏时建成了法王寺、少林寺、嵩岳寺、永泰寺、中岳庙等。嵩山的胜景处,又营建有嵩岳离宫。于是,嵩山成为帝王皇室、仕宦儒臣和士庶百姓共同朝拜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