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第二场专题报告中,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从考古方法、艺术阐释、保护利用等多个维度展开对话,为推动石窟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贡献智慧。
科技手段助力石窟寺考古取得新突破
巴基斯坦斯瓦特博物馆馆长那瓦兹·乌迪·斯迪奇分享了斯瓦特河谷考古遗产概况。这片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地的区域,现存87处考古遗址,且以佛教遗址为主,包括古德卡拉、不特卡拉等重要遗存。他特别提到遗址面临植被滋生、雨水侵蚀等保护难题,以及通过数字化扫描受损文物的实践,强调跨国合作对濒危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何利群以响堂山石窟和大足石刻为例,阐释石窟寺区域考古理念。他表示,区域考古应融合史前聚落调查与城市考古方法,借助遥感、探地雷达等技术,系统把握石窟群的环境布局、功能结构与艺术谱系。
龙门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李晓霞汇报了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编写进展。以古阳洞为例,团队运用三维扫描与测绘技术,全面记录1500余个小龛、1.3万余尊造像和686品题记,通过分层解剖与多单位协作,厘清开凿序列与历史改造痕迹,为石窟年代学与价值阐释夯实基础。
多维度阐释石窟文化与艺术价值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由《洛阳伽蓝记》“慧嶷故事”切入,分析佛教生态与石窟开凿的关联。他指出,北朝佛教虽总体“重禅诵、轻讲经”,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北魏洛阳城内寺院密集、造像盛行,而龙门石窟除宾阳三洞等皇家工程外,中小型窟龛开凿呈断续性,反映出城内外佛教资源的分配差异,也体现出石窟开凿与佛教发展脉络深度绑定。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雷玉华以四川石窟为例,解析从“萧梁新样”到“长安模式”的艺术转型。她提到,汶川出土的萧梁造像既见汉式通天袈裟,又保留印度式动态身姿与高发髻,体现海路文化输入;广元千佛崖唐代造像则吸收“长安模式”,推崇健康体态与身体曲线,展现区域艺术对主流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古正美认为佛教石窟是历代帝王“佛教建国信仰”的物质载体。她以贵霜转轮王造像为例,指出其交脚坐姿、佩戴“龙头璎”等特征源自《悲华经》,与敦煌、云冈同类造像一脉相承,证实石窟是记载佛教政治实践的“实物史籍”。
保护利用并重推动石窟文化传承创新
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常青通过对龙门石窟火烧洞的深入研究,展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重构中的重要作用。他综合运用造像风格分析等方法,提出了该窟作为孝明帝功德窟的新见解,并对其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为理解龙门石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马天羽指出了美术家在石窟保护中的作用,提倡构建“大美术生态系统”,在修复中融入艺术造型学判断,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他以大足千手观音复原、百年考古纪念碑墙等案例,说明艺术对石窟价值的当代转译能力。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分享了石窟寺展览的创新路径。他强调策展应秉持“田野考察”精神,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访谈深入理解石窟文化内涵,并创新展陈方式,在学术严谨与观赏体验间求得平衡,推动石窟艺术真正融入当代语境。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