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碧水映蓝天,青山载民意。良好生态环境,润泽百姓心田,铸就永续未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生态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青山绿水织锦绣,生态洛阳入画来。“两山”理念在河洛大地落地生根,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洛阳结出丰硕成果。
蔚蓝已成常态 清新触手可及
一呼一吸间,生命与自然相连。
截至目前,我市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浓度、PM2.5浓度均同比下降,优良天数达到141天,同比增加5天;重污染天数0天,实现空气质量主要指标“三降一升”。
数字跃动间,蓝天更澄澈,呼吸更轻盈。每一条下降的曲线,都是治理之力的见证;每一次数据的刷新,都是大气污染防治的生动注解。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是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结果。
前不久,河南延斌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宾斥资600万元,购买了10台新能源商砼车。“与燃油车相比,每辆新能源车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吨。”他说,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为优化环境空气质量作贡献。
铁腕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实施新能源车辆推广、推进制造业“三化改造”……近年来,我市针对产业结构较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偏公路等结构性问题,坚持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风口产业培育壮大,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从企业绿色转型到产业焕新升级,从铁腕治污到科学施策……空气质量的数字无言,却诉说着蓝天保卫战的铿锵步履。
今日的洛阳,蔚蓝已成常态,清新触手可及。
水绿交融之曲 回响河洛大地
初秋的孟津黄河湿地,芦花轻扬,水波荡漾。白鹭掠过沙洲,惊起一串涟漪。
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郭准,经常漫步生态廊道,感受着黄河壮观,聆听鸟儿欢鸣。
“保护区的鸟种从2017年的245种增加到目前的331种,增加了86种之多!”郭准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驰而不息推进黄河“清四乱”和生态修复。砂场取缔了,鱼塘腾退了,生态修复了,母亲河真正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湿地的蝶变,是我市水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在守护母亲河的同时,我市将治水视野拓展至全域,统筹推进河湖治理、湿地修复与流域保护。
黄河孟津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伊洛河(洛阳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洛河洛宁县段、伊河栾川县城区段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这些荣誉,见证着我市以水润城、以水兴城的生动实践,更彰显出全域治水显著成效。
悠长的水韵长卷在河洛大地铺展,绿色的画笔也在向辽阔山野挥毫。
近年来,我市科学精准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
我市森林覆盖率达45.8%,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市着力完善国土空间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相继建立了涵盖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种类型的总面积达14.12万公顷的42处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规模均位居全国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碧水蜿蜒织就生态锦缎,青山叠翠绘就绿色长卷。一曲水绿交融的生态交响,在河洛大地澎湃回响。
绿能助推发展 生态赋能未来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市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擘画更加壮美的生态蓝图。
“十五五”期间,我市将完成1087公里雨污管网建设改造,推动城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11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和5000亩黄河流域湿地修复,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
同时,我市还将推动都市核心区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创意型服务业等创新型产业;环都市区发展与新赛道产业关联的先进制造业;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
此外,我市将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实现新一轮规上企业“三化改造”全覆盖;抢占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高成长产业赛道,加大延链补链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水平。
…………
从碧水蓝天的精心守护,到产业格局的绿色重塑;从山水林田的系统治理,到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洛阳正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是洛阳最美的生态底色,更是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不竭动能。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魏巍 通讯员 牛奥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