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芝麻叶手擀面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07版:洛浦       上一篇    下一篇

暑气渐消,秋意初显。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玉米林密不透风,芝麻田格外显眼,一株株芝麻挺着腰身,绿油油的叶子像无数只小手在风里轻轻招摇。这时候,村里的女人便挎着竹篮,三三两两往芝麻地里去——掐芝麻叶的日子到了。

掐芝麻叶是个精细活,巧媳妇更懂得植物会疼。只用指甲轻轻一掐,断口整齐,不流汁水;若是胡乱撕扯,伤了芝麻的元气,那就是作践庄稼了。奶奶早起掐芝麻叶时总是小心翼翼,如同对待什么珍宝似的。她弯着腰在芝麻丛中穿行,双手灵巧如缝衣,只取那嫩头几片,留下老叶继续供养籽实。篮子里的叶子青翠欲滴,还带着露水的凉意,仿佛能听见它们呼吸的声音。

掐回来的芝麻叶,先在井水里淘洗干净,再扔进大铁锅里煮。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锅盖一掀,一股浓烈的草木香猛地窜出来,夹着微苦的底味,顺着墙头飘散出去,街坊邻居都能闻见。煮过的芝麻叶颜色由淡绿转成墨绿,将它们捞出晾在笸箩里,摊开在院中竹席上连晒三天。经过风吹日晒,芝麻叶渐渐蜷缩,卷成细条,黑得发亮。

奶奶坐在小凳上,一遍遍揉搓这些干叶。她的手虽然粗糙但极有分寸,揉得叶子松软却不碎,香气反而越揉越浓。她说:“干芝麻叶要揉出油来,吃着才香。”晒干的芝麻叶装在布袋里,能存上好几个月,是冬天里非常难得的美味。

村里人都知道食用芝麻叶的好处。它性子平和,略带苦味,最能养人。肝火旺的,肾气虚的,或是便秘难受的,吃些芝麻叶准没错。这些年,连城里人都开始稀罕这乡下土货了。

但要我说芝麻叶最好吃的做法,还得是奶奶做的芝麻叶手擀面。做面条前,奶奶先把干芝麻叶用温水泡开。泡发后的叶子要在清水里淘洗好几遍,直到把泥沙都洗净为止。水烧开后,将芝麻叶在滚水里焯一道,捞出来拌上盐、葱花、姜末,再淋上一勺芝麻油。香气立刻就窜出来了,勾得人直咽口水。

接着,奶奶开始做手擀面条。她揉面的动作娴熟有力,面团在她手中如同有了生命,乖乖地听从她的指挥。不一会儿,一张薄厚均匀的面皮就擀好了,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水再开时下面,面条在沸水里如游鱼翻腾。快熟时,把腌好的芝麻叶倒进去,略煮片刻,一锅浓香便翻涌起来。盛进粗瓷碗里,芝麻叶缠着白面条,油星点点浮在汤上,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

面对这种美味我总等不及,捧起碗就吸溜。面条滑韧,芝麻叶微苦回甘,葱姜的辛香在舌尖打个旋,又被香油的醇厚兜住。那一口是土地晒透的阳光,是秋风拂过的田野,是奶奶蹲在灶前添柴火的侧影。苦味不重,反倒提神,如树林晨雾里的一声声鸟鸣,清清楚楚地唤醒味蕾。

吃完后碗底只剩下汤,我照例要舔干净。奶奶笑着说:“小馋猫,这苦叶子也能吃出蜜来。”可她不知,这哪里是苦?分明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甜,是农家日子熬出来的香。它是家乡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与深情。

如今在我工作生活的城市,超市里也有袋装芝麻叶,用机器烘干的,规整划一,却再没有那股子烟火气。我试过许多次,怎么也做不出奶奶的味道。或许,那味儿不在叶里,不在面里,而在老家的秋阳下,在柴火灶的噼啪声里,在一双布满老茧却温柔如初的手掌中。

难忘奶奶做的那一碗芝麻叶手擀面,对于我来说,吃的不是饭,是关于乡土的记忆。有些刻骨铭心的味道是长在骨头里的,就像奶奶手背上那些褐色的斑点,永远洗不掉,也舍不得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