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魏灵藏造像记》的辉煌与劫难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08版:人文河洛       上一篇    下一篇

《魏灵藏造像记》拓本 (资料图片) 扫码阅读本栏目已刊发文章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又常被简称为《魏灵藏》,是“龙门二十品”中尺幅较大的“龙门四品”之一,位于古阳洞北壁上段,东起第二龛之侧。题记高91厘米、宽42厘米,螭首碑形,浮雕灵动而精美。圭形碑额上书刻3行9字,中间竖题魏碑楷书“释迦像”三字,略大于左右两侧“魏灵藏”与“薛法绍”题名。通篇未见刊刻纪年,按照其位置并结合其造像风格及周围纪年题记信息推断,应雕凿于北魏太和、景明年间。题记原石有线刻界格,正文通篇计10行,满行23字。录文如下:

夫灵迹诞遘,必表光大之迹;玄功既敷,亦标希世之作。自双林改照,大千怀缀映之悲;慧日潜晖,唅生衔道慕之痛。是以应真,悼三乘之靡凭,遂腾空以刊像,爰暨下代,兹容厥作。钜鹿魏灵藏,河东薛法绍二人等,求豪光东照之资,阙兜率翅头之益,敢輙磬家财,造石像一区,凡及众形,罔不备列。愿乾祚兴延,万方朝贯。愿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华菀,芳实再繁,荆条独茂,合门荣葩,福流奕叶。命终之后,飞逢千圣,神飏六通,智周三达。旷世所生,元身眷属,舍百鄣则鹏击龙花,悟无生则凤升道树。五道群生,咸同斯庆。陆浑县功曹魏灵藏。

《魏灵藏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中最早引起学界重视的一品。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家偃师人武亿(公元1745年—公元1799年)在著作《授堂金石跋》中,即录入《魏灵藏造像记》与《杨大眼造像记》二品,故可知《魏灵藏造像记》很早就为学界关注。其书法风格劲健雄强,血肉丰美,有万毫齐力之峻态,堪称“龙门体”之典范。正如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著作《艺舟双楫》中所言:“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魏灵藏造像记》书法风格以茂密隽健、险劲雄强为特色。康有为称赞道:“若不得执笔之势,如何能之?”所以,自清末民国以来,很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都研究、临摹和学习《魏灵藏造像记》。

因为《魏灵藏造像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拓片也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所以,此题记在民国时期被不法商人勾结土匪盗凿,导致损毁大半。据民国时期洛阳古董商郭玉堂在所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所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二十品’之《魏灵藏》,龙门之拓帖工人多拓二百份,将石破坏之。”原龙门石窟研究院刘景龙在文章《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与题记书法》中说:“一九三五年,洛阳市郊距龙门石窟一公里多的郜庄村农民拓印者韩和德等人为独霸版权,牟取暴利,深夜架梯对《魏灵藏》及左上方相邻的《解伯达》二品进行大量拓印之后,遂将二品凿毁大部。”民国乱世,《魏灵藏造像记》受损令人惋惜,幸有完整拓本传世,可略补石刻残损之缺憾。

据题记所述,造像者魏灵藏,来自河北南部的巨鹿,在当时任陆浑县功曹,是一名级别不高的官吏,和另一名来自山西河东的官吏薛法绍,共同在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发愿祈福。陆浑县设立于汉代,晋朝之后隶属河南郡,位置在今洛阳嵩县陆浑湖附近。陆浑位于伊河上游,千百年来,伊水之沧浪伴随着河道的蜿蜒曲折,奔流不息,流经嵩县、伊川后抵达伊阙龙门,在龙门石窟前匆匆一瞥后,顾不上过多的停留,就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流而去,如同龙门石窟佛龛前那穿梭如织的匆匆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