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滋养了中国文学的自然神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自然的描写,充满勃勃生机。唐诗宋词也充满了对自然的发现和赞叹。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寄情山水,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东方特色的自然审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中国生态环境的沧桑变化必然在文学中得到体现。
近年来,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支持生态文学发展。我国生态文学方兴未艾,呈现喜人的发展态势。
“在这片净土之上,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呼唤人类对植物、动物的保护,对天空河流山川的敬畏,对生态的了解、研究和书写。”“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虚地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读懂它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这些饱含对自然深深敬畏和由衷赞美之情的语句,出自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于2021年10月出版的生态散文集《福道》。
叶梅出生在长江三峡一带,成长中见识过峻峭起伏的武陵大山、雄浑阔大的齐鲁大地,2020年又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在行走山川大地的同时,有了一份更加自觉的使命意识——批评、反思过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观察、记录新时代保护生态、重建生态的实践,展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笔者看来,叶梅的这部作品记录了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看来,《福道》体现了生态散文的新趋向,“带有象征和隐喻色彩的书名‘福道’,也成为她的这部散文集的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奔着幸福生活的福道走,我们必然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和生态保护观念息息相关”。
除了《福道》,还有一批生态文学优秀作品,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喜,比如散文家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聚焦各地独具特色的古树,讲述人与树的故事,从一个独特视角透视中国人的自然观,展现中国悠久的生态文化;作家黄亮斌的长篇纪实文学《湘江向北》,以翔实的史料讲述百年湘江的生态变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湘江环境治理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对人与河流关系的思考;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聚焦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出版《北京的山》等生态文学作品,带读者体验绿水青山之美;生态文学作家李景平推出《云下山河》,讲述美丽山西建设故事,洋溢着对三晋大地的浓浓情意;生态诗歌倡导者华海的生态诗集《蓝之岛》,以细腻的感受体验自然的整体性和神秘性,书写人与自然契合融通的欣喜,启悟人们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生态文学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繁荣发展生态文学,正当其时。 (据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