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
主编:李青松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与生态文明稳步推进的时代,文学如何倾听这颗星球的呼吸与低语?又如何在风雨与草木间,为人类重新找回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我们还能通过文字挽回哪些关于大自然的美好记忆、点燃哪些原初性的感知?李青松主编的《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简称《年选》),以50余篇新作汇聚当代生态写作的多重面向,对这些问题给出及时的回应。从《年选》中可以看出,当下生态书写呈现更为柔性、内向而深远的趋势。
《年选》中的诸多作品已不再将自然视为单纯的“背景”或“资源”,而是将“非人生命”作为叙事中的协同主体,尝试以多物种共生的视角展开“非人称叙述”。这一写作趋势呼应当代生态哲学的关键命题之一,即共生理论,强调人与人、物种与物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鸟叔》《北京的鸟》《中华秋沙鸭的生命第一跳》《鸟巢》《刺猬回来了》等篇章,以摄影者、观察者或普通生活者的视角,进入鸟类、哺乳动物等小生命的日常,将其描绘为具有情感、记忆与行为的在场者。这些小生命不再是人类凝视的客体,而是以“邻人”“伙伴”甚至“讲述者”的身份出场,构成“人—动物—自然”的共生结构。
《年选》明显体现出“慢生态”书写倾向。所谓“慢生态”,是一种强调与自然节奏同步、反思现代性加速逻辑、回归地方性经验的生态观念。《捡松茸》《身边草木》《院子里的树》《放归野鸭》《蚯蚓的故事》等,通过缓慢、细致、温和的叙述节奏,记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互动的瞬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享受松茸的自然天香、喂养动物、守护一棵老树、观察蚯蚓、仰望白云等,以非戏剧化的方式传递出一种生态思考,即关怀源于共处,伦理萌发于日常。
从《年选》中也可以看出,生态文学正在从自然抒怀转向公共建构。《在齐河,有个豆腐窝水闸》中那个备用了五十年的豆腐窝大闸,《河情何意》中对生态多样性的呼唤,《沅水为君清》中对“护水者”“播水者”的赞美,这些作品以柔性而深切的笔触,连接私人经验与公共议题,唤起伦理共鸣,激发文化参与,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范式。 (据《光明日报》 作者: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