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半部华夏史浓缩于此。
登上定鼎门城楼远眺,天街一路向北延伸,巍峨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端坐在宫城区,邙山上的翠云阁耸立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北端,盛唐气象愈加具象,文脉延续、古今交融,更彰显古都特色。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河洛文明弦歌不辍、古都洛阳薪火相传。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在洛阳,有这样一位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作为“城市文脉守护者”,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奋战了40余载。
从1984年到洛阳工作以来,他长期奋战在城乡规划建设一线,先后主持编制了第一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主导了洛龙区成立之初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参与了第四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讨和专家评审工作,并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一直在洛阳城市规划领域贡献余热。他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分会荣誉委员、洛阳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委、河南省优秀专家李国恩。
40余载峥嵘岁月,坚守中彰显崇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被称为“规划活字典”的李国恩,听他讲述洛阳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点滴故事。
牵头编制第一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谈及这些年编制的规划,李国恩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他牵头编制的第一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82年,洛阳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台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科学理论层面确定洛阳保护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1987年4月,我市组建了以李国恩为项目负责人的4人团队,正式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那时的他一腔热血,满心欢喜:“这既是一项历史重任,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次‘大考’。”
经过大量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研究分析,李国恩团队梳理归纳出洛阳历史文化4个特征和当时名城现状的8个特色。紧接着,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如何做才能编制出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洛阳实际,具有鲜明洛阳名城特色的保护规划?
当时,其他一些名城保护规划,普遍侧重保护古迹、古城及风景名胜区。李国恩认为,这种单纯保护地面文化遗存的做法,对定都时间更久、历史文化厚重、地下遗存丰富的洛阳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他们团队深入思考后,认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该建立两个体系:一个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一个是历史文化内涵揭示体系。特别是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体系的提出,实现与文化遗产本体保护相统筹,才能更好把古都洛阳的形象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李国恩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基于此,第一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保护举措。比如,在国内首次提出保护名城的山水和文化环境要素;比如,在国内首次提出“遗址公园”概念,首次提出展示古代都城遗址中轴线;比如,提出保护涧西苏式建筑群,开国内保护优秀现代建筑先河;比如,在城市中心留下国内规模最大的都城里坊遗址区;比如,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揭示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体系,包括展示洛河城市历史轴线、隋唐城文化景观轴线、城市时代轴线3条轴线,建设邙山晚眺、洛浦秋风、龙门山色3个风光带和遗址展示、标志物、博物馆、城市雕塑、民俗风情等8大体系。
1988年,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国家名城学组评审,专家评价其“把我国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推进到揭示名城历史文化内涵的新阶段”。后来,这部规划又被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评价为“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一次突破”。
时光匆匆,转眼近40载。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实现了更好平衡,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都离不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引领。
在国内首次提出“遗址公园”概念
夜色渐浓,应天门、明堂天堂、九洲池灯光依次点亮。置身其中,仿佛瞬间穿越至盛唐,目之所及,一派繁华景象。
然而,时光倒转至38年前,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被现代城市所覆盖压占,建筑林立,并不是如今的模样。
在编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李国恩和团队成员就对宫城规模、布局及保护展示措施可行性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总体把握、突出重点、控制用地、展示形象”的规划思路,提出把宫城正门应天门向北至陇海铁路之间南北约1500米,东西宽300至500米的主要宫殿遗址区范围划定为宫殿遗址展示区,建设宫城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这个概念,是我们团队几位成员首次提出的。”李国恩说,大家还建议,对该区域内各单位建设活动采取“只减不加”措施,各单位可照常经营运作,但不能新建永久性建筑。
这些措施为后期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每每看到人潮涌动、气势恢宏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李国恩都感慨万千。
“当时没敢想象对明堂天堂实行保护性展示,更不敢想象拆除洛阳玻璃厂恢复九洲池遗址区,这些都是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国恩深有感触地说,做城市规划工作,要有广阔视野和远大目标,加之具体可行的措施,才能把保护工作做扎实。
在城市中心留存里坊遗址区
李国恩坦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对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难度并不亚于宫城区。
编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隋唐洛阳城遗址还是省级文保单位。团队成员在总结过去城市建设占压遗址区教训的基础上,最终确定25平方公里的里坊遗址区全部保护留存,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展示方格路网格局、郭城城垣遗址,控制村庄建设活动。
随后多年,在主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期间,李国恩也一直围绕里坊区保护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有外商拟在洛河以南进行20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李国恩认为,这对城市发展、名城保护弊大于利,于是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明确洛南里坊遗址区不得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应贯彻执行;里坊遗址区地下遗存多,是宝贵的财富;今后城市计划向南发展,这片工业区将处于城市中心,对城市布局结构、城市环境景观的破坏也将无法逆转。最终,大家对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达成广泛共识,里坊区得以完整保留。
采访时,李国恩常说的一句话是:“搞规划,要较真,要执着。”
历史变幻千余年。曾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里坊区和盛唐洛阳形象,正在城市规划和文物部门的执着坚守中,逐渐清晰完善,呈现在世人面前。
潜心保护金元明清洛阳老城格局风貌
“城市是一本完整的书,不能断章缺页。”
这是李国恩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注重完整性、连续性,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保护下来、留下痕迹,形成一幅城市发展沿革的完整画卷。
金元明清洛阳老城,是宋末金初在唐东城和部分里坊基础上建设的,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洛阳历史沿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历史价值。
李国恩认为,正是老城的存在,延续了洛阳城市的文脉,使洛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历史格局完整、风貌特色浓郁的古城,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李国恩介绍,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曾设置了完整篇章,用来保护金元明清洛阳老城格局风貌。
在随后的保护过程中,一批批工作人员都为此花费了巨大心血。
1990年,中州东路老城段拓宽改造,对两侧建筑风貌特色进行了保护和塑造;20世纪90年代初,对在考古新发现的宋代衙署、园林遗址上拟建高层建筑进行劝阻;随后几年,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有效阻止了在丽景门外建住宅楼、东北隅大面积建高层居住区等行为……
一个个保护举措,对老城格局风貌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什么才是好的规划?”“怎样做才是更好地保护?”李国恩在多年工作历程中经常问自己。
在他看来,此时此地自然生长的,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规划和建筑才是好的成果。
写下国内保护优秀现代建筑“第一笔”
多年来,李国恩觉得自己做得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就是一直在为保护涧西工业区的优秀现代建筑群奔走,直到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在编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一些专家曾有这样的看法:洛阳是著名古都,有5大都城遗址,有陵墓群,有老城,还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地面文保单位,要保护的项目多、任务重,只有30年历史的涧西苏式建筑群价值不明,可能还会影响城市更新;其他名城没有保护现代建筑的先例,国家也没有相关要求,将其纳入保护规划,是否合适?
李国恩认为,涧西工业区是洛阳被确定为“一五”时期全国重点建设城市的象征,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的标志,也是现代洛阳城市的标志。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留下历史记忆。
他带领保护规划编制人员到一拖、洛轴等几个大厂厂区和居住街坊现场勘察,依据其重要程度和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面调查、认真筛选、择优保护、留下记忆”的原则。
于是,一拖厂区入口区建筑群,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曾在洛阳工作多年的焦裕禄居住过的2号街坊,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10号街坊,以及具有极高建筑艺术水平的洛阳饭店所在的11号街坊等优秀现代建筑群被纳入保护规划,开了国内保护优秀现代建筑的先河。
2007年,这几处优秀现代建筑群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此外,这几处优秀现代建筑群还以工业遗产街区的名义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当年,看到这个理想结果后,李国恩喜极而泣。
近年来,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在城市提质工作中,通过创新业态和运营模式等,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并且带动周边文创、特色餐饮等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从涧西苏式建筑群的保护中,李国恩愈加深刻认识到:搞城市规划,必须有更高站位、超前观念的大历史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守好一域一隅。
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形成跨河发展和城市布局新架构
谈起自己热爱的规划事业,李国恩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编制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他又主持编制了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这部规划,在洛阳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史和名城保护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李国恩在团队成员的大力协助下,牵头启动编制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他与专家团队深入分析洛阳空间资源,把向南跨洛河、向北跨陇海铁路确定为城市重要发展方向。
大家一致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洛南里坊遗址区是其他城市求之不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必须将其纳入总体规划,赋予里坊遗址区保护法定地位。
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向南扩容,跨过洛河后,又跨越里坊遗址区,在古城路以南规划了城市新区。
最终,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被确定为:以洛河为轴线,两岸发展,南下北上,跨过3个“门坎”(向南跨洛河、跨里坊遗址区,向北跨陇海铁路),形成以洛河南北两个带状城区为主体的,以河道、山体、遗址区为间隔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形态。
不久后,该规划获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个规划,还首次提出“洛阳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这一概念,这对洛阳发展也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城市定位和战略举措。
“在洛阳的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第三期第一次把大遗址与山体、河道一起列为城市发展方向、用地选择、布局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李国恩看来,这期城市总体规划开启了洛阳科学、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关系的新篇章,奠定了一个历史阶段整座城市的空间格局。
完成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延续传承城市文脉
2002年后,在第三期洛阳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洛龙区建设全面启动。这个当时的城市新区,面积有50多平方公里,北距隋唐洛阳城郭城南垣约200米,南与龙门山山体也拉开了3公里多的距离。
全面启动洛龙区建设后,李国恩牵头、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城市新区总体规划。
此次新区总体规划除了重视完善和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配套,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脉传承上也下足了功夫。
在路网配置与形式上呼应传承了里坊区方格路网及洛北城区方格路网形式;正对定鼎门遗址,配置了定鼎门街,延长了隋唐城轴线;配置了自电视塔向南到龙门山的时代轴线,强化了洛河南北新旧城区空间布局的有机整体性,更好延续传承城市文脉;配置了大规模的水系和园林绿化,呼应传承了隋唐洛阳城水网密布、山水城市文化。
才过去20多年,两侧高楼林立的街道、生机盎然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绿肺”、即将贯通的隋唐洛阳城天街……如今的洛河南岸,已然成为洛阳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名片。
“作规划,必须把握时代脉络,紧跟发展步伐”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近几年,洛阳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度推进城市提质工作中,也更加注重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从高水平规划入手,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赢。
在洛阳市新一轮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李国恩作为专家评审组成员,多次和市自规局、规划团队等工作人员深入细致研究,力争更深入做好洛阳名城保护和大遗址保护的专题研究。
审批通过的洛阳市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要依托山水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大遗址文化生态绿心,促进山水生态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有机融合;在“三区三线”基础上要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实现全域文化遗产资源与各类国土空间要素的叠合及坐标统一。
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理念,通过“专项规划+控规+导则”体系建构,优化打造历史街区、城市轴线等与文物、文化遗存相关的特色文化空间,使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存和谐共生。
“作规划,必须把握时代脉络,紧跟发展步伐。”李国恩说,如今他依旧对城市规划工作发挥着余热,也希望新一代城市规划人用自己的创新理念、专业能力继续保护好古都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住洛阳这座城市的“年轮”和“记忆”。
在古都洛阳,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巷,都镌刻着文明印记。
扎根洛阳40余年,李国恩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留下许多印记。
他说,要践行好作规划的初心——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对自己负责。这种初心,也将成为新时代更好担负起洛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使命的澎湃之力。
洛报融媒记者 李东慧 李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