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伊滨区诸葛镇梁村,坐落着一处硬山顶四合院,这是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梁氏家庙。抗战期间,这里是中共豫西特委驻地,如今是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如图)
该纪念馆负责人梁栋介绍,早在中共中央长江局时期,河南省工委下设地区工委,后统一改为特委。由于斗争形势发生变化,中共豫西特委成为仅存的两个特委之一(另一个是中共豫南特委),下辖洛阳等5个中心县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下辖中共洛阳县委等机构。那时局势瞬息万变,中共豫西特委亟须寻找新驻地。
1936年,梁村人梁济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依托梁村开展革命活动,并相继发展梁同礼、梁天文、梁德章等人入党。全面抗战爆发后,豫北、豫东相继沦陷,豫西成为抗战前沿。1938年年初,中共梁村地下党支部成立。当时,梁村群众基础好、地下党员多,且位置相对偏僻、安全。天时、地利、人和,中共豫西特委及其下设的中共洛阳中心县委最终将视线投向了梁村。
1938年8月至1940年年底,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以梁村为核心,克服种种困难,在豫西地区发展3000多名党员,不仅为延安和豫皖苏、豫陕鄂、太岳等边区输送了9000余名优秀人才,保护和转移了大批重要战略物资,而且将统战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当时,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等机关驻在洛阳,为中共豫西特委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便利。比如,第一战区政训处处长李世璋推荐地下党员郭霁云进入新生活运动河南妇女委员会,郭霁云担任秘书并与其他党员逐渐控制该委员会;李永澍、郭晓棠、曲乃生等进入豫西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时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批准成立),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杨章武、郭晓棠等进入国民党十五军工作。
1938年秋,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共豫西特委创立《前锋报》,并将印刷所秘密设在梁村北寨门内的禹王庙魁星阁中。
逼仄的魁星阁内只有一台旧纱布油印机、一块钢板、一个订书机、一把裁纸刀。编辑张默、王华堂、徐安石等白天教书,晚上编印报纸,每期只能印400份,再交由特委交通员转送至豫西各地。1940年,因叛徒告密,印刷所暴露,只得紧急外迁。
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中共豫西特委是强大的“红色心脏”。在炮火远去之后,这颗“红色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目前,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免费开放,成了红色教育基地。
洛报融媒记者 赵硕 通讯员 任费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