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胡,我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
青少年历经坎坷、成年后因双目失明而饱经沧桑的华彦钧,不得不街头卖艺求生,遍尝人间的冷暖和辛酸。好在坚强的华彦钧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感受揉进音符,让《二泉映月》那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旋律,从指尖飞出,轻轻地拨动人们内心深处敏感而柔软的神经,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生命历程中的苦涩与酸楚,生活中的不平与怨愤,随着乐曲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地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也寄托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热爱。
与《二泉映月》相媲美的,是黄海怀于1962年在辽南鼓乐基础上改编的《江河水》。乐曲内容来自民间传说: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妇,丈夫被官府抓去当苦役,不幸身亡在外地。妻子闻讯,千里奔赴前去祭奠。年轻的妻子被巨大的悲痛击倒,忍不住失声痛哭,哭声惊天动地,让山河落泪,天地动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从收音机里收听到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演奏家用“一音一顿”的弓法,犹如声声重锤敲击着我的心扉,抑扬顿挫之间,揉弦和直音的交替使用,突出了凄凉悲切的情绪,仿佛把我的脏腑都掏了出来。特别是乐曲最后,音乐由起初的哭诉、沉思转变为愤怒与声讨,全曲在激昂、反抗的情绪中结束,使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感觉自己的内心在哭,二胡在哭,拉二胡的人也在哭,整个世界都在哭……这凄凉绝望的哭声,听得人五内俱焚,痛不欲生。
如果您觉得,二胡只会表现悲伤的主题、凄苦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黄海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以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乐曲一开始就把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热烈欢腾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把气宇轩昂的赛手、奔腾嘶鸣的骏马表现得惟妙惟肖。那豪迈奔放、粗犷热烈、一往无前的阳刚之韵,听后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1928年除夕,音乐家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里过年。面对良辰美景,刘天华心情愉悦,边拉二胡边记谱,顷刻之间,一首描述除夕欢乐气氛的《良宵》一气呵成。乐曲以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情绪,抒发了除夕之夜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浑然天成的旋律,如山涧的清泉自由流淌。
用二胡表现欢快喜庆场面的曲子很多:顾武祥和孟津津创作的《喜送公粮》,描绘了丰收后农民们运送公粮的场景;朱践耳的《翻身的日子》,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曾加庆的《山村变了样》,描绘了山村新貌,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周维的《葡萄熟了》,展现葡萄丰收时人们的喜悦;朱昌耀的《江南春色》,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抒发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欢愉……都被广大音乐爱好者广为传播。
二胡不仅可以表现短小精悍的音乐小品,还可以表现宏大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
1978年,作曲家刘文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在联合国大厦休息厅里,他久久地凝视着一块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心底油然升起。回国后,刘文金经过三年的艰苦构思,创作了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乐曲通过《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充满动态的乐章,热情讴歌了长城的博大、壮观、苍劲、深远,引起人们感情的强烈共鸣,成为二胡经典名曲。
关铭写于1981年的《兰花花叙事曲》,生动地描述了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兰花花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兰花花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强性格。作曲家刘文金1958年创作的《豫北叙事曲》、1960年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无不因题材重大、旋律优美而载入音乐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