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小街故事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08版:洛浦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洛阳西工,有一条风情独具的小街。以独有的韵致,漫溢着文化的沉香,也蒸腾着喧嚣的市井气息。

1914年,北洋政府在洛阳老城西侧五华里处辟地筑营,规模宏阔。为给兵营供应用度,营房东侧渐渐生出一条商业街,名“营市街”——今日的西工小街。漫步这条百年老街,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琴弦上。

自1980年起,西工小街就把大江南北的风味都收了进来。陕西酿皮薄如蝉翼,广西米皮软糯缠绵,云南过桥米线汤鲜料足,山西刀削面筋道弹牙。当然,洛阳本地的滋味更不能少,老城浆面条酸香开胃,新安烫面角皮薄馅足。一众美味里,最惹眼的当数“小街天府”“丹珍汤圆”“西工饭庄”这些老字号。它们凭着年头、味道和热乎劲儿,把食客的脚步勾住了一年又一年。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街锅贴”,更是其中的翘楚。刚出锅的锅贴像件精巧的艺术品,金黄的外皮闪着油光,酥脆的边儿裹着柔嫩的馅,香气能飘出半条街。轻轻咬开,鲜汁混着焦香在嘴里炸开,幸福感瞬间漫到眉梢。

这些年,我总爱趁闲去小街附近的新华书店,在书堆里泡半天,遇上对眼的书就揣回家。偶尔,也和爱人逛过万达广场、王府井、中央百货大楼,末了总要来小街转一转。一碗汤,一盘锅贴,心里头满当当的都是暖。每次来,感觉就像见了老友般亲切。沉睡的味蕾醒了,小街的韵味也一点点渗进来——这里是舌尖的盛宴,更是情感的依恋。

西工小街不只是美食地,更是浸着历史人文的活化石,把洛阳的市井风情攒得满满当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让市民记挂的是百货楼日夜门市部。它挨着洛阳百货大楼,是洛阳最早的商业街之一,人称洛阳商业的“晴雨表”,在市民心里分量极重。那时候,门市部从中午12点开到深夜12点,白天里头挤得转不开身,夜里排队的人还像长龙似的绕着弯。烟酒副食、日用百货、锅碗瓢盆、内衣内裤……要啥有啥。在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些“大件”,有钱还不行,得凑工业券。我小时候总好奇地问长辈:“咋不多攒点券,等买东西时用?”长辈叹口气说,这券按户口发,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年就一张,一辆自行车得十二张才够。家里遇着红白事或添“大件”,券不够了,就向同事、朋友、亲戚、街坊借,来年再还。那时候,买件像样的东西,得提前大半年盘算着攒券,日子过得仔细又郑重。

小街西工饭庄南侧的红光照相馆,那会儿名气大得很,是洛阳城里数得着的“摄影招牌”,师傅们手艺硬,拍出来的片子能和京沪的名家媲美。尤其是广东来的梁师傅,技艺更是一绝,商圈企业拍合影,社会团体留纪念,都要请梁师傅去。我家第一张全家福,就是梁师傅在红光照相馆拍的。那年我刚上三年级,春节的年味还没散,一家人揣着欢喜坐公交到百货大楼,再走五分钟就到了小街中段的照相馆。那时候,寻常人家很少拍照,多因囊中羞涩。所以这张照片,现在还好好地珍藏在相册里,是全家人的念想。

时光飞驰,小街在老味道与新模样的缠缠绵绵里,续写着自己的故事。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造型别致的灯笼次第亮起,把街巷照得如梦似幻,小街就浸在迷人的光影里。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花灯,慢悠悠地走,衣袂飘飘,似从古代画里走出来的。她们笑盈盈说着话,身影和小街的青砖灰瓦叠在一块儿,像一幅活的仕女图,让人恍惚间看到了千年前的洛阳盛景。

为了留住“小街记忆”,也为了让中央百货商圈更兴旺,小街特意做了改造升级。设计师们花了心思,既保住了老街道的筋骨,又添了现代的灵秀,让它新得有活力,老得有味道。现在再去小街,第一眼就见着红砖、彩绘配着霓虹灯带的拱形门头,艺术气混着时尚感,格外亮眼。低头看,地上雕刻着老故事,灯箱上印着洛阳土话,不光好看,还能和游客“说上话”,拉近距离。小街既存雅致古韵,又添摩登亮色,热闹得愈发鲜活,成了洛阳的新地标。

如今的小街,老铺子还在,记忆里的味道没变;新添的咖啡馆、创意市集也活泛,透着年轻的劲儿。老的烟火气和新的朝气缠在一块儿,既让本地人觉得亲,又让外地游客挪不开脚,成了洛阳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西工兵营边的配套小街,到集美食、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对我来说,小街早不是普通的街巷了。它像座桥,一头拴着北洋兵营的青砖,一头接着霓虹闪烁的今朝;它又像个容器,盛着工业券的旧时光,也盛着当今汉服姑娘的笑意。每次走在这儿,锅贴的焦香会漫过记忆,红光照相馆的玻璃橱窗会映出童年……

小街总在提醒我,日子再忙,也该留步听听蒸笼揭开的白汽声,看看灯笼在风里晃出的弧度——那是生活最本真的韵律。小街于我,是初见时被香气勾住脚步的惊艳,是久处后看光影流转的熨帖,是往后余生满身暖意的牵挂。毕竟,这里藏着一座城的光阴和风华,也藏着我半生的情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