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流年》 (资料图片)
贾红松散文集《竹影流年》已翻阅数遍,依然爱不释手。每当开卷,墨香与竹韵在字间流转,裹挟着豫西的泥土气与月光的清辉扑面而来。
竹列四君子之位,从来不是寻常草木。它是板桥笔下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倔强风骨立于世;是东坡窗前的“不可居无竹”,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文人心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以君子之德传千古。而贾红松的《竹影流年》,便是以竹为魂,将乡土岁月与时代变迁织就成一幅水墨长卷,浓淡之间尽是诗意流淌。
红松老师成长于宜阳三乡,长期在司法系统工作,也是洛阳文坛的高产作家,几十年来,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佳作不断。《竹影流年》收入48篇散文,作者蘸着乡土气息,每一笔都洇着豫西大地的体温。书中的故乡,是带着泥土芬芳的鲜活纪实。《高粱红了》里的穗子,垂着丹霞色沉甸甸的饱满;《幸福桃乡》里的花海,漫过田埂时带着蜜香;《马湾人的笑脸》里,新民居的窗棂映着村干部的汗珠;《金灿灿的致富路》中,老冯的农业公司让土地长出“金疙瘩”,宜阳蜜桃“让枝头挂满胭脂色的甜”,仁村小米“把黄土的质朴酿成金”。这一幅长卷,不是枯燥的报告,而是“岭上种下摇钱树”的欢歌,是乡村蜕变的足音,为乡村振兴留下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学注脚。红松笔下的故乡,不是“乡愁博物馆”里的旧物,而是带着乡土晨露生长的新绿。
地域文化的基因,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童年的竹影总在记忆里摇晃:竹篱笆上的牵牛花偷喝晨露,秋虫在竹根下哼着老调,这些鲜活的记忆片段,成了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写洛阳瀍河区的老巷,砖缝里都渗出隋唐的月光;记河洛民俗,端午的艾香能从字里飘出来。
《竹影流年》,像一株带着晨露与风骨的翠竹,节节向上,生生不息。又恰似作者用生花妙笔,从竹林里掘出的一泓清泉,吸引阅读者的心灵附身啜饮,触摸岁月的温润与生命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