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书香洛阳建设,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联、市新华书店,每月推荐好书,在洛阳日报社、洛阳广播电视台所属媒体及新媒体、百姓文化洛阳云平台开辟《好书推荐》栏目,及时向社会发布,以促进群众性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在全市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8月推荐以下10本好书,全市新华书店各门店均有销售。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共有报告、讲话、演讲、指示、批示等74篇。
《大河奔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
主编:陈晋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学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以及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49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深入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风貌。全书紧扣历史脉络与时代背景,精选重大事件与典型人物,通过纪实与叙述融合的笔法,将“精神”从宏大叙述中还原为一个个可感可触的人与事,让我们看见精神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跨越时空,润物无声地流淌进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
作者:丁晓平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紧紧围绕“团结”和“胜利”两个核心关键词,分章说明中共七大为什么推迟17年召开、为什么搞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为什么作历史决议、如何处理有中美关系背景的国共关系、如何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赢人民战争、如何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和建设光明的人民的中国,以及为什么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真实、立体、准确地再现了中共七大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
《抗战旗帜毛泽东》
作者:杨冬权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著名党史研究专家杨冬权详细梳理毛泽东抗战时期的文献资料,从毛泽东对中国抗战十几个方面的100多个准确预见、毫不妥协地坚决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开辟抗日的无硝烟战场、提出持久战的系统理论和坚持实行持久战略、提出并坚持实行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方针、坚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毛泽东对中国抗战的旗帜性、引领性作用,凸显了毛泽东抗战思想的全国性、世界性和历史性影响。
《简明河南抗战史》
编著: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执戈御侮的壮志和情怀、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坚守河山的牺牲和悲壮、收复失地的英勇和豪情。
《中国抗战(1931—1945)》
作者:《中国抗战》编写组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本书以大量的权威档案资料为基础,坚持14年抗战史观和大历史观,对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及抗战中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全景式描述,准确精当地重述了那场影响中国人命运的战争,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作者:吴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文化抗战史。作者从书籍史的角度切入抗日战争,重现一介书生郑振铎在1937年至1945年留守上海的日常生活史,讲述他如何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机智躲避来自敌方和己方的明枪暗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坚守在文化抗战的第一线。本书既是一个人的抗战史,也是一幅书生报国的文化群像。
《流动的大学(华北联大1939—1948)》
作者:张在军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1939年,华北联大由陕甘宁边区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等4所院校合组而成,甫一诞生就穿越陕、晋、冀三省并辗转于晋察冀边区各地流动办学,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逾万名干部,对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各条战线工作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首部全面展现华北联大9年办学历程的专著,本书生动清晰地再现了那个信仰坚定、青春激扬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学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非常时期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坚持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境界。
《铭记中前行(抗战英烈事迹选1931—1945)》
编者:《铭记中前行 抗战英烈事迹选》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本书从新华社公开播发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中精选讲述抗战英烈感人事迹和故土重访的文章,并配以人物图片、经典语录,汇集成册,借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烈故事,重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全书内容权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读物。
《两个小八路》
作者:李心田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本书是军旅作家李心田创作的爱国主义作品,书中的两位英雄少年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英勇地斗争。1942年,八路军小通讯员孙大兴得知父亲英勇牺牲的消息,不慎跌落山崖摔伤。组织安排小卫生员武建华照顾孙大兴,将两人安顿在地下党员家中。孙大兴与武建华协助地下党员,出色完成打击敌人的任务。两个小八路迅速成长起来,勇敢地为解放全中国受苦难的人们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