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黛眉崖柏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007版:洛浦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黛眉山从事生态保护的刘老师打来电话,邀我前去观赏万山湖的秀丽风光。其实,早就明白他的心思,想让我这个痴迷大自然的“泥腿子”,和他一起探寻黛眉山深处的自然奇观。

“黛眉奇景甲天下,应叹桃源小洞天。”屹立于新安县的黛眉山,如今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它北枕黄河,东望小浪底,西接三门峡大坝,宛如被黄河三面环抱的生态秘境。

万山湖,是黄河小浪底大坝拦河截流,在新安县北部山区形成的168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一湖汇聚万千美景:名山巍峨,秀水灵动,古迹厚重,溶洞奇诡。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青山投下婀娜倩影,白鹭翩跹起舞。山水相依,成就了高峡平湖的旷世奇景。万山湖更催生了龙潭峡、黛眉山、青要山、荆紫山、始祖山、神仙湾等一批兼具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生态景区。

汽车抵达黛眉山峪里村,我们一行被黄河风光吸引,决定徒步前行。旭日似一团燃烧的火球缓缓升起,霞光四溢,黛眉山雄浑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次舒展。迎面走来一位晨练的游客,手握一段枯木虬枝。好奇探问,方知这是他偶然拾得的黛眉崖柏残枝。

接过细看,这段崖柏布满虎皮纹,深浅交错的纹路经风雨打磨,泛着温润的铅灰色。残枝虽小,但质地坚硬,指腹抚过粗糙的表面,能清晰感受到年轮层层堆叠的沧桑,以及时光赋予的独特韵味。顺着游客的指引,我仰头凝望——峭壁之上,一抹苍青刺破云雾,嶙峋的枝干以倔强之姿,似在续写着生命的千年史诗。

谈及黛眉崖柏,一行的护林员老杨大哥介绍,在这片贫瘠之地,阳光吝啬,沃土难觅,峭壁石缝是它们难得的栖身之所。

透过刘老师递来的望远镜看到,近乎垂直的崖壁中段,一株崖柏以违背自然规律的姿态生长着。它扭曲的主干如被巨手拧成麻花的青铜雕塑,表皮皲裂出蛛网般的纹路;灰褐色树皮剥落处,露出泛铅色的木质层,那是岁月反复结痂又愈合的痕迹。整棵树不过碗口粗细,却横向延展成遒劲的弧状,三根枝干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刺向虚空——最左侧枝丫向下低垂,末梢却倔强上扬,似被狂风压弯后仍不屈的臂膀;中间枝干如利剑直指苍穹,顶端残留针状枯枝;右侧枝条水平伸展,末端悬着几片蜷缩的叶片,仿佛会随时乘风飞去。

崖柏的根系更是惊心动魄。望远镜视野里,深褐色根须如巨蟒般缠绕岩缝:有的钻入仅容一指宽的石隙,有的沿岩壁蜿蜒生长,表皮被岩石磨得凹损。一株碗口粗的主根从树干底部钻出,斜扎岩壁后又猛地折返向上,在半空形成夸张的U形,仿佛要挣脱岩石束缚,却又在顶端重新楔入另一处缝隙,将整棵树牢牢钉在绝壁之上。

老杨大哥见我痴迷,便托弟弟送来他参与建设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时捡拾的一截崖柏。只见根石交汇处,还残留着暗褐色的树脂结晶,如同干涸的血液凝结,化作了防御的护甲。

“风是崖柏最忠诚的常客,也是最严苛的考官。”刘老师的话语随风飘来。春日,裹挟寒意的风如刀刃,在树皮划出细密伤痕;夏日,暴雨借风势妄图掘动根基;冬日,冰雪为枝干套上沉重枷锁。但崖柏从未屈服,反而在无数昼夜的撕扯与冲击中,淬炼出钢筋般的筋骨,锻造出虬曲苍劲的独特形态。

当风声掠过枝丫,那低沉的轰鸣,分明是生命的凯歌。风愈猛烈,喝彩声愈响亮,悬崖也成了崖柏的舞台。枝干向虚空伸展,似要拥抱云端;根系向下探寻,仿若叩问地心。它的舞姿不似柔柳轻扬,却饱含破岩而出的力量;形态虽不规整,却独具沧桑遒劲之美。云雾缭绕时,它若隐若现,仿如遗世独立的舞者,在朦胧光影中诉说着坚韧与顽强。

刹那间,恍然明白:真正的生命力,从不在优渥环境中滋生,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在抗争里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