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的客家土围城,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仿佛在时光长河中诉说着北海客家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故事。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和合浦县客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忠焕一起走进这片土地。
进入璋嘉村,沿着青石板路而行,两旁古树参天,斑驳的土围城墙上长满了青苔,映衬着岁月的痕迹。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门廊下悠闲地聊天,孩子们追逐着嬉戏打闹,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客家土围城是北海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曲樟当地,至今还有很多村民居住在土围城内。”刘忠焕告诉记者,这些土围城不仅是北海客家历史的见证,更是客家人精神的象征。
站在土围城的一处大门前,一排排纵列的圆形洞口格外显眼。“围屋一般设置有三重门,木板门、拉拢门和立柱门,其防御能力堪称万夫莫开。”刘忠焕触摸着整齐划一的洞口,若有所思地说,在贼匪横行的旧社会里,土围城和围屋是客家人无可替代的庇护所。而土围城和围屋的诞生,与客家人世代迁徙的历史有关。
清末诗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明确指出南方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地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南洛阳的偃师区,如今成为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首次南迁出发地。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由中原大规模的南迁和融合过程。第一次南迁是在晋朝“五胡乱华”时期;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三次南迁是在南宋南迁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刘忠焕说,客家民系大约于南宋时期正式形成。唐朝和北宋时江西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得到北方移民的开发,人口繁衍,文化兴盛,形成了赣方言。但在北宋末年,金国军队一度攻过长江,江西遭受兵祸,大量北方难民和江西难民逃往赣州,不同人群进行了初步的融合,并开始形成客家话。赣南、闽西、粤北一带,山高林密,连绵千数百里,常常数十里渺无人烟,是避战乱、筑室垦荒、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客家人南迁到此之后,同心协力,垦荒种植、兴利除害,加之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很快就使当地兴旺起来。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还因地制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据徐旭曾《丰湖杂记》所记载:“粤之土人称他们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这就是客家人的名称之由来。
记者站在土围城的外墙边,轻轻敲打,仍感到土围城的墙壁十分坚固,当年客家建筑工艺可见一斑。刘忠焕说,客家土围城是把一大片地盘筑起高墙围拢起来,里面布置合理的围屋,自成一统。客家围屋最主要的建筑特征是由生土舂夯而成。这种生土建筑,在古代的中原地区已经存在,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之后,还把这种建筑技术带到了南方。
在璋嘉村,除了客家土围城,具有150余年历史的陈氏宗祠同样引人注目。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是四进式的客家围屋建筑,气势恢宏,为北海客家宗祠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陈氏宗祠大门前的墙壁上,麟龙鹤凤、山水人物、村落人家、奇花异草、飞鸟虫鱼等图画栩栩如生。合浦县客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陈海春是璋嘉村陈氏族人,他说,陈氏宗祠不似其他客家围屋,它不是用传统的生土舂夯而成,而是用造价更高的青砖砌盖而起。祠堂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每逢春节、端午、清明、重阳、冬至等重要时节,族人都要回到祠堂祭祖。
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祠堂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家族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陈海春介绍,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客家人依然保留着许多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恪守着源自中原地区的儒家伦理道德。其中,敬祖崇礼、尊师重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理念已融入客家人的文化血脉,成为客家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
“北海与洛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陈海春说,北海的每一座客家祠堂建筑风格,都融合了中原与南方的特色,彰显了客家人在迁徙中不断融合创新的智慧,也让北海客家人世代铭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在哪里。
刘忠焕说,曾经的艰苦环境造就了一支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优秀民系——客家人。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融入南方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岁月流转中越发璀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