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本栏目已刊发文章
玄奘在洛阳仪鸾殿与太宗李世民交谈时,提出一个愿望: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
李世民闻听,想了想说:“译经不必在山林之地吧。法师西行后,朕为穆太后在西京造有弘福寺,那里的禅院非常幽静,法师可以在那里译经。”穆太后是李世民的母亲窦氏,谥号太穆皇后;西京即长安。李世民此举,实则是希望将玄奘留在身边。
玄奘见太宗如此挽留,不便推辞,便答应下来。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夏,李世民在位于京兆府宜君县(今陕西铜川西北)的玉华宫避暑。此处远离政务繁杂的长安,山林茂密,环境清幽,颇有禅意。太宗又想起了玄奘,于是派人前往长安延请。玄奘启程后,李世民心念甚细,多次派遣使者沿途迎候,并叮嘱法师不必急于赶路,以免劳累。玄奘抵达玉华宫后,太宗与其叙谈,由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作陪。当太宗得知玄奘自归国以来已翻译了数百卷佛经,其中还包括卷帙浩繁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时,非常高兴,还虚怀若谷地向玄奘请教了《瑜伽师地论》的义理。
此前,玄奘在弘福寺译经期间,由其口述、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书成后,经玄奘请求,李世民为其作781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圣教序》)。
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拜读了《圣教序》,深受触动,也撰写了一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述圣记》)。这篇《述圣记》写得颇为出色,不仅言辞恳切地颂扬了父亲的功德,同时高度赞扬了玄奘的贤德与贡献。文末,李治还谦逊地表示,《圣教序》是“照古胜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而自己的《述圣记》与之相比,不过是“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罢了。
同一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报答已故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在长安宫城以南的晋昌里建造了大慈恩寺。当年十二月,李治正式恭请玄奘出任大慈恩寺首任上座。玄奘遂从弘福寺移锡大慈恩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即李治(唐高宗)继位的第三年,玄奘为妥善保存从西域带回的大量经书、佛像和舍利子,奏请在寺内建造一座五层高塔,此塔便是如今闻名于世的大雁塔。塔成后,玄奘在塔南门两侧立下两通石碑,分别镌刻着由褚遂良书丹的太宗《圣教序》与高宗《述圣记》。这两篇序记及其书法,也成了后世推崇备至的书法名篇。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即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第八年,李治颁布了《建东都诏》,随即携皇后武则天移驾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