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一句客家话 一片桑梓情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004版:洛阳·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今年年初,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启动“双城奇缘”大型双城联动报道活动,旨在挖掘、关注两个城市的人文故事,以媒体力量促进不同城市间的文化交融、资源交互和经济协同。进入8月,双城联动报道活动来到第3站——洛阳市。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根地。客家文化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北海与洛阳紧密相连。在历史的长河中,迁徙的脚步虽远,文化的根脉却从未湮没。

本期报道分上、中、下3篇,聚焦源自中原河洛地区的客家文化,回顾客家人从古至今、由北向南的迁徙历程,感受两座城市血肉相连的客家情怀,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一脉相承的背后故事,展现双城之间的奇妙联结。我们希望通过倾听这段跨越地域的人文故事,认真记录这份感恩奋进的客家精神,探寻客家祖根地的“北海身影”,共同见证双城以文化交融深化合作发展。敬请关注。

 

盛夏的北海,在清晨的阳光中醒来。

早上7时许,东海市场迎来了一批批赶早市的客人。摊位上,新鲜的瓜果蔬菜、牛羊肉禽、生猛海鲜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湿与鲜活的气息。菜市场里,各种方言交织,买主和摊主聊着天就把菜买了。“阿陈伯,买菜门?(意为:买菜了吗?)”“赶时买哦!(意为:现在买哦!)”在市场的一处蔬菜销售区,北海人陈崇宽边选菜边用客家话与摊主交谈。陈崇宽说,这里有不少摊主是客家人,大家用客家话聊天很自然也很亲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海市共有客家人约80万,其中公馆、白沙、曲樟、闸口等乡镇是北海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自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以来,城市不断发展建设,吸引了廉江、博白、陆川等周边市县越来越多客家人到此创业生活,使得北海客家人数量日益增多。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海客家人,陈崇宽对客家话有着独特的情感。“客家话,也叫‘崖话’,是客家人最典型的标识,客家人见面时,一句客家话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陈崇宽说,年轻时,他曾在洛阳参军服役,结识了许多洛阳朋友。

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河南洛阳踏上首次南迁之旅,后经多次迁徙,客家人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诗文、客家历史等丰富多元的客家文化逐渐形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客家人的足迹流传到世界各地。

1969年,时年19岁的陈崇宽参军入伍,远离家乡来到洛阳服役。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其中也不乏客家人。“我在洛阳遇到了一些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的客家战友,我们用客家话畅谈家乡习俗,竟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听着战友们与乡音非常接近的方言,陈崇宽倍感亲切,心头顿宽,乡愁仿佛有了安放之处。

一句客家话,拉近了陈崇宽与战友间的距离,似乎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那片熟悉的桑梓之地。直至今日,他还与这些客家战友有着联系和往来。

“在洛阳参军的时光难以忘怀。”陈崇宽说,当时,他和战友常常在周末到洛阳市区采买物品,洛阳人热情、友好,让他倍感亲切。在洛阳的10年间,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到过洛阳的许多地方,洛阳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那个年代交通并不便利,加上是当兵服役,很难回家一趟。”陈崇宽说,平时在军营空闲时,他便与两三个战友围坐在一起,用客家话聊家常,分享各自家乡的故事,这种归属感在那段岁月里让他倍感温暖。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洛阳是客家人的祖根地,是全球客家乡亲的心灵故乡。历经千百年辗转迁徙,客家人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民系之一,为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粤东、闽西、赣南、北部湾是我国大陆四大客家人聚居地,北海则是北部湾的重要节点城市。历经漫长变迁,北海客家历史文化底蕴愈加深厚,客家人口已占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北海和洛阳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地客家文化一脉相承,两地在长期的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景观。”陈崇宽感叹,北海和洛阳虽相隔千里,文化却息息相通。他在洛阳找到了家的感觉,这让他更加珍惜这份跨越地域的情缘。

1979年退役转业后,陈崇宽回到北海,在合浦县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陈崇宽积极参与北海客家文化推广工作,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

2014年,陈崇宽带着家人一起来洛阳旅行,时隔35年再次踏上洛阳的土地,他感慨万千。“变化真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经认不出来了!”陈崇宽说。

在家人的陪伴下,陈崇宽回到当年的军营旧址,到访了一些客家村落,心中涌起无尽的回忆与感动。陈崇宽感慨:“客家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