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洛阳日报

逆流而上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008版:洛浦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个月,洛阳酷热难耐,而青海湖北岸,油菜花开,青稞秀穗,草原碧绿,牛羊欢畅,一派春天的明媚模样。我们一路向西,进入“藏城”刚察县,邂逅了一曲惊心动魄的生命壮歌。

下午六七点,太阳依旧高悬,温度不高,却亮得刺眼。一行人向沙柳河青海湟鱼公园走去。风真大啊,人都紧紧捂住自己的草帽,长廊的五色经幡哗哗作响。

青海湖原本与黄河水系相通,因周围高山隆起,逐渐封闭。高盐、低氧、严寒,许多鱼类相继灭绝。但湟鱼,勇敢地褪去鳞片,顽强生存下来,成为青海湖的特有物种——裸鲤。可以说,假如没有湟鱼,青海将变成“死海”。

每当祁连山冰雪融化,河流便青春勃发,奔向青海。湖底的湟鱼感知到了召唤,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河口,恍若千军万马得令出征,开始一场长达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洄游。

走近河边,先看到鸟群时翔时立。这些鸟多是棕头鸥、鸬鹚、渔鸥。此时,正是鸟类繁殖时节,也是难得的“美食节”。它们占据浅滩,锐利的目光紧盯河面,看准时机,俯冲而下,精准地叼住猎物,振翅而飞。湟鱼在空中剧烈摆动着尾巴,被鸟衔向天际。

命运就是这样瞬息万变。可是,能谴责鸟儿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鸟群飞越山海,翩跹而来,风尘仆仆,只为了这理想的驿站。水、鱼、鸟、草,都是大自然的一员。

“看,鱼,这么多!”同伴惊奇大喊。

只见近岸河中,鱼群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它们在清澈的河水中正奋力而上,如青龙出海,不见首尾。每条一拃长,褐色,鳍和尾却是透明的黄色,仿佛春天柳枝上萌发的嫩芽,正随风而动。

鱼为何都不大?

导游说,由于湖水温度常年偏低,食物资源极为匮乏,湟鱼十年才能长到一斤左右。这些鱼看着小,最小的也三四岁了。

继续往上游走,此处水流湍急。有一排十几道台阶,叫鱼梯,每跳过一级,湟鱼可以暂时休息,养精蓄锐。密密麻麻的湟鱼群,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坚定地朝着上一级台阶进发。有的湟鱼一跃而过,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有的在即将跃上台阶时被无情地冲下。水面上此起彼伏,鱼影飞溅。

我的目光被一条小鱼吸引:一次,二次,三次,屡次跳起,屡次被冲回。但它迅速调整方位,一跃而起,英勇无畏。我默默地提着心,为它鼓劲。终于,第八次,它成功了!我松了一口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导游介绍,湟鱼的洄游堪称自然界最悲壮的生存挑战:上有鸟类围剿,下有急流浅滩,更有繁衍艰难。产后精疲力竭,多数成为鸟类之食;幼鱼孵化率仅1.5%,幸存者凭透明体色隐匿于水草,数月后游回青海湖。

那么,湟鱼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什么?

洄游将始,数万尾通体金黄的湟鱼聚集在布哈河口处,鱼身折射出耀眼光芒,与湛蓝湖水、雪山草原构成一幅震撼画卷。这些金色鱼实为十岁以上“高龄鱼”,承担头鱼角色,引领年轻鱼群穿越险境。同时,鲜艳体色可吸引天敌,保护灰褐色的年轻雌鱼——未来的繁殖主力。

在行进途中,健壮的雄鱼又承担起护卫者的重任。当遇到鸟类大规模攻击时,雄鱼们会迅速聚集在一起,将雌鱼保护在下层,并不断跳跃,制造出巨大的水花和声响,吓退鸟类,或吸引鸟类,把生的机会留给雌鱼。

肉体的弱小并非真的弱小,意志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每一条鱼的舍生忘死,汇成一群鱼的众志成城。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是年复一年的长征。它们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能不能让它们少受些磨难,直接运到上游去呢?

不能。在青海湖高盐高碱的环境中,湟鱼的性腺无法发育。只有在淡水河中,在水流的刺激下,才能逐渐发育,从而顺利产卵。唯有经历洄游这个过程,才能成长、成熟。

宝剑磨砺,梅花苦寒。哪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经过千锤百炼、重重磨难呢?他人不能代替,唯有自强,唯有自立。

在公园的宣传栏里,我看到湟鱼命运的变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过度捕捞致使湟鱼濒临灭绝。八十年代起,人们开始了一场痛心疾首的救赎:封湖育鱼,严格禁捕;牧民管护,巡护河道;拆除水坝,改建鱼道;人工增殖,放流鱼苗……四十多年的救赎,从濒危到复苏。“半河清水半河鱼”,湟鱼数量实现了倍增,水面宽阔,沼泽水草丰茂,数百种鸟类在此停留、繁衍。但湟鱼仍处于易危状态,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站在河岸,夕阳西下,河面金光闪烁。青海湖的“活化石”,高原的“水精灵”啊,仿佛穿越了千万年时光,一直在逆流而上、勇往直前。我听懂了风里传来的絮语,它讲述着湟鱼洄游的秘密——那是对生命的执着,对故土的眷恋,是不屈的信念,是团结的力量,更是高原之上,生灵献给大自然的一部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