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郑美怡
秋意渐浓,深圳的山林依旧绿意葱茏,间或点缀着几抹金黄。周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光明区一片郊野空地,“90后”设计师张月朗和她的“打野搭子”已穿梭在林间。她蹲下身,轻轻拨开覆着露水的落叶,用手机识别一株叶片镶着紫边的野菜。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挖野菜这项曾属于老一辈的乡土记忆,正悄然成为都市年轻人周末休闲的新选择。
[扫码识草]
都市青年的自然启蒙
“快看!这是野苋菜!”张月朗对照着植物识别软件的结果,轻声欢呼起来。同行的几位年轻人闻声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原来野苋菜的叶子背面是淡紫色的!”“茎秆有点泛红呢!”对这群平日与电脑代码为伴的年轻人而言,大自然正成为一本立体的“植物图鉴”。
自从加入“打野”队伍,张月朗开始学习使用植物识别软件,翻阅科普图鉴,并向公园里锻炼的老人家请教。“现在我能认出十多种野菜了,这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很踏实。”
对于来自潮汕的张月朗而言,挖野菜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小时候常跟着奶奶去田边采鼠曲草做粿,那种清香至今难忘。”她回忆,“奶奶会用鼠曲草和艾草做粿,这些味道承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
[意外收获]
“打野”邂逅科学研究
在深圳,像张月朗这样的“打野”爱好者正不断增多。从山间田园到溪边绿地,在野菜茂盛生长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社交平台上,与“挖野菜”相关的帖子热度持续攀升:有网友分享“秘密野菜基地”,有网友组建户外挖菜群,还有人发布野菜辨别攻略,教大家分清野葱和野草、水芹菜和毒芹。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30岁的王明(化名)已经出现在阳台山的一条小径上。他俯身拨开一片落叶,露出一株刚冒头的秋笋——“这就是秋天的信号。秋笋虽小,却是季节的见证。”
王明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打野攻略”。今年春天,一篇关于蕨菜的帖子点燃了他的“打野”热情。半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深圳山林,最让他着迷的是“寻找过程中的未知惊喜”。
王明向记者表示,今年5月,他在阳台山发现一株颜色奇特的牛肝菌,菌盖粉中透黑,疑似云南红葱牛肝菌。他将照片发到蘑菇爱好者群,竟引发专家热议,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也联系他寄送样本,怀疑可能是新物种。
“我小心翼翼把蘑菇打包冷链寄出,那几天特别激动,心想万一真是新发现,也算为科研做贡献了。”虽然最终鉴定为常见的隐纹条孢牛肝菌,但这段“差点发现新物种”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自然探索的无限可能。“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自然发现的参与者。”
[专家提醒]
自然探索以安全为前提
随着挖野菜热潮兴起,生态保护问题也引发关注。有经验的爱好者强调“可持续采摘”理念:只采嫩芽、果实等可再生部分,不挖根茎类植物;遵守“三不原则”——不熟悉不采、不滥采、不破坏生长环境。王明和张月朗等爱好者也展现出生态意识,遵循“采嫩留根、避开采挖根茎”的原则,同时在采摘时顺手清理沿途垃圾。
面对这股热潮,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资深研究员、植物保护专家李楠博士表达了谨慎态度。“深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山林环境多样,孕育了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城市环境中的野菜可能含有农药残留或重金属污染,自然探索须以安全为前提。”一旦误采毒菇或受污染植物,可能付出健康代价。
在李楠看来,如何将这份自发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科学知识、践行生态保护的持久动力,是这股新潮流值得思考的问题。她建议相关机构可通过自然教育课程、科普讲座等方式,帮助市民在尊重生态、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与自然互动,从“采摘者”转变为“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