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湾区之眼”开了,炯炯有神!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湾区之眼”开业,书城内人头攒动。

▲市民游客拍照打卡。本组图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9月26日,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一、全球最大实体书店、新一代文化综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地标级文旅目的地“湾区之眼”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书城内人头攒动,浓郁的文化氛围漫溢在每一处空间里。

“看书”不再是唯一目的

由深圳出版集团建设运营的“湾区之眼”,聚焦自然开放、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商业活化、科技赋能五大核心亮点,以汇聚近10万种精选好书的新型阅读空间为驱动,落地一系列品牌首店、创新店与旗舰店,打造了星空花园、商业通廊、湾区民俗馆、专业级全能剧场等特色文旅场景,让“看书”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串联起休闲、体验、社交的文化生活闭环。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湾区书城与图书馆的借阅将实现相互联通,进一步打破阅读资源的物理壁垒,让市民在书店选书、图书馆续借的便捷体验成为现实,真正让阅读融入日常。

前海有了新城市文化会客厅

“湾区之眼”坐落于前海核心地带,其独特的建筑美学表达与丰富多元的文化业态,成为承载市民及游客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位于北区一层的人文万象主题阅读空间,近3000平方米的殿堂式布局庄重开阔,灯光柔和交织于书架之间,营造出沉静而开放的阅读氛围。北区二层的艺术花园,近2500平方米的空间拥有270全景环幕视野,将自然光与城市景观引入室内,绿植环绕,营造“艺术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专为青少年儿童打造的多元成长空间欢乐META位于南区负一层,以星辰大海等元素为设计理念,融合绘本阅读与社交实践,寓教于乐。

“开业当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来深旅游的第一站太有意义了!”来自兰州的游客陈惠玲刚走进“湾区之眼”,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在她看来,宏大的建筑规模、海量的藏书、丰富的功能分区,以及工作人员的贴心引导,都让她感受到深圳对阅读与文化的重视。

为深圳阅读热情注入新活力

“湾区之眼”启用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批发零售共生”模式,为深圳的阅读热情注入新活力。

康女士见证了“湾区之眼”从一片工地蜕变为文化地标的全过程。开业当天,她特意带两个孩子来体验:“周边有青少年宫、欢乐港湾,孩子能在那里运动放松;到了‘湾区之眼’,又能静下心来学知识、开眼界。”康女士笑着说,书城的藏书覆盖全年龄层,线上还能预约文化活动、查询书籍库存,她每周至少会带孩子来一次。

作为“湾区之眼”启航后的首场重磅文化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深圳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大型直播活动《阅读中国·大湾区读书会》当晚举行。文艺界名家李敬泽、阿来、周国平、祝勇、杨红樱、张小娴、蔡皋远道而来,与田地、杨黎光、海漄、欧阳子毅等深圳本土文艺精英围坐畅谈,总台主持人海霞、李潘、张腾岳、石琼璘携手嘉宾,通过沉浸式访谈、深度阅读分享等形式,带领全国观众“立足湾区,阅读世界”。

多场高水准文化展览同步启幕

伴随“湾区之眼”的开放,多场高水准文化展览同步启幕。

湾区民俗馆推出开馆大展“壁上丹青·盛世风华:壁画里的大唐”,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相互呼应的高清壁画图片、VR沉浸体验、文物仿制品等,将唐代的开放包容与盛世气象娓娓道来,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三体·四维空间作为华南首个《三体》主题科幻体验中心,配备VR大空间体验区与全国最大的“自然选择号”战舰装置,让科幻迷“走进”三体宇宙;浪浪山IP沉浸式大湾区首展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为主题,还原了影片中的经典画面,成为家庭游客和年轻群体的热门打卡点;“了不起的深圳黑科技”科技展厅则展现了深圳的创新硬实力,比亚迪、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全球首款全向避障无人机、智能抗流水下机器人等产品近距离呈现,让市民直观感受“深圳速度”背后的科技支撑。

“‘湾区之眼’既是‘公园里的书城’,也是‘海边的书城’。”项目负责人王文涛表示,未来将深化“文化+公园”“文化+艺术”“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融合探索,打造深圳文化生活新地标、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名片。据悉,9月26日至10月8日期间,“湾区之眼”还将推出七大主题活动,持续为市民游客送上文化盛宴。

除了“湾区之眼”外,深圳近期在文化领域多点开花,欢乐港湾、滨海廊桥、海上田园等区域的特色文旅新活动持续开展中,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记者手记

有人或许会问:书城变成“网红打卡点”会不会冲淡阅读的纯粹性?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一座实体书城该如何为“人与书”赋予更多定义?站在智慧树观景台俯瞰书城全景,也许能找到答案:书城内,市民或阅读,或参与文化活动,或与家人朋友共享时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文字世界。

这座书城的价值,不止于建筑面积的“大”,更在于其将阅读、文化、艺术、创意、科技、旅游、自然等元素深度融合。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无论线上线下,只要真诚留一盏阅读的灯,就会有人来借光。

(陈仪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