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继保神医”以匠心护光明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正在调试设备的王其林。黄海鹏 摄

■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通讯员 李开欣 杨淑慧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开幕。其间,大会发布了首批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下称“深圳供电局”)首席技能专家王其林凭借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与精湛技艺,成功入选,荣膺这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至高荣誉。本次全国共200人被认定为大国工匠人才,广东省仅9人,深圳市仅1人。

继电保护工作就如变电站运维中的“神经中枢系统”,通过像人体神经一样的成千上万根电缆线守护着电网安全运行。作为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继保高级技能工程师,23年来,王其林始终坚守生产一线,将全部精力倾注于一次次接线、一道道工序,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是同事眼中的“继保神医”。如今,这位“继保神医”再添“新勋章”。

【汗水为证】

步履不停为真功淬炼

望着深圳供电局调度大厅里屏幕上跳动的电网运行数据,王其林的思绪飘回20多年前。

2002年,王其林成为深圳供电局继电保护团队的一员。继电保护这个听起来既专业又神秘的词汇,对他来说意味着重任——每一根电缆、每一个设备都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

为了快速掌握技术,年轻的王其林白天跟着师傅们跑现场,晚上则埋头苦读专业书籍,将一张张复杂的图纸反复揣摩,直到它们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让王其林将一万多张专业图纸全部铭记于心,四千多套设备信息了然于胸。

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故障,尽管紧张得手心冒汗,但王其林凭借着对图纸的熟悉,很快找到了故障点——一根不起眼的电缆接错了线。当看到电流重新流淌,王其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现场难题的过程中,王其林将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场运维的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对微机保护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迅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技术骨干。

【科技为笔】

勾勒深圳电网新经脉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电网建设也迎来了智能化转型。2020年,深圳电网的规模与复杂度今非昔比。变电站数量从王其林初来时不足80座,激增到当时的260多座。然而,运维人员数量并未同比例增长。王其林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向了“数字电网二次设备集约运维”这一前沿领域。

“数字电网技术引入后,虽然保护的基本逻辑没改变,但实现方式和功能边界拓展了。”王其林介绍。于是他承担起数字电网的二次设备集约运维与风险防控技术及相关应用研究的重任。王其林团队攻坚克难,成功构建了涵盖二次设备全链条数字化运行维护技术等四大关键领域的创新体系,实现了运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部分技术经电力行业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深圳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热爱为炬】

扎根沃土再点亮传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南方电网首席技能专家……王其林履历上镌刻着的荣誉和他的成长之路,是个人与企业、奋斗与机遇的深度交融。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王其林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就能心甘情愿付出;付出的过程提升了技能,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又进一步加深对工作的热爱。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上。”

2013年,南方电网公司开始推行专家成长路线,为像王其林这样潜心钻研技术技能的人才开辟了专门的职业发展通道。在深圳供电局这片沃土上,他一步步从拔尖专家成长为领军技能专家,直至首席技能专家。深圳市和深圳供电局工会联合打造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职工交流基地”更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传承技艺的绝佳平台。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要让更多的人成长起来。2010年至今,王其林编写了20多万字的培训教材,出版了3部专业书籍;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实操培训500多次;主动创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领变电管理一所团队完成30多项科研创新项目,获得授权专利60多项。2023年3月,在全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员职业技能竞赛中,王其林作为深圳供电局的主教练,带领团队斩获了团体赛一等奖,个人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的佳绩。

在深圳电网奋战23年,王其林是深圳城市巨变和电网发展的亲历者与建设者。他的成长轨迹,受惠于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的好政策,得益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提供的大舞台,也是特区精神的生动注脚。展望未来,王其林和他的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守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电流永续脉动。